蔡穎杰觀點:天與地─初探2021年的能源公投政治

2021-11-12 07:00

? 人氣

以此,可以看到民進黨在三接議題上犯了跟國民黨在核四議題類似的錯誤,為了推銷核四,國民黨長期貶低綠能、儲能、智慧電網等技術的發展趨勢,民進黨則是故意不提明明已經在推動中的碳封存、空污防治設備、電動運輸等等的潛力。其結果就是,兩黨都拿出空污牌恐嚇民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次能源公投案,兩黨主要在於辯論核電、天然氣之間的權衡,卻不談其他的減碳工具組合應用,至於環境層面,也僅侷限於空污、碳排,連發電廠對人體健康影響低於交通運輸空污的資訊也沒有提供給民眾。不過以上只談到兩黨的資訊隱匿。接下來,有關兩黨都把缺電、供電風險拿來辯護自己的方案,需要回歸到公共政策形成的問題意識的建構。在此引用溫豐文老師(1984:1):

惟不問是土地分配問題,抑或土地利用問題,在現代社會裡,往往為其所發生之外象所掩蓋,使一般人僅能感覺其表面問題—住宅問題、交通問題、公害問題、糧食問題等之迫切,反而忘乎其基本問題—土地問題本身之嚴重性。在住宅問題、交通問題、公害問題、糧食問題之基底上,很顯然存在著土地問題。(此處引用水本浩《土地問題と所有權》)

溫豐文老師的洞見,其實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提倡的綜效理念,以本次公投能源兩案,至少涉及17個永續目標當中的「健康與福祉」、「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保育陸域生態」、「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顯而易見,以上相關目標,並非建築在空中閣樓,勢必涉及土地的分配與利用。戒嚴時代行政院核定的核四案與2015年馬政府核定的大潭三接案,其法定行政程序並沒有太多差別,都是民眾對於土地的使用毫無參與權,行政院高層先斬後奏自行核定計畫,後續才舉辦環評。而一般民眾只能像過去核四案,或是最近的宜蘭高鐵案,要等政府官員在電視或報紙上拋出計畫,才知道自家附近生出了一個開發案。既然行政院都已經先核定計畫,後續環評委員能發揮的實質作用相當有限,也因此才產生1991年核四案部分委員聯名抗議,以及三接案在2018年產生了所謂「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nyyxkFxnE)。政府高官信誓旦旦宣布大潭三接(外推)案有絕對的必要性,似乎忘了外推案仍然在進行環差審查中。近日台北市政府「預告」社子島開發案環評必定通過,也是一樣的邏輯。

以此,SDG16 所追求的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