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打破民粹魔咒?李鴻源揭開秘密

2015-01-25 16:55

? 人氣

桃園機場捷運:工程波折重重。

桃園機場捷運:工程波折重重。

台灣雖然擁有一個全球最多博士學位的內閣,卻在政府效能方面飽受批評,一條五十一公里的桃園機場捷運,建了二十年還未能通車,競爭力遠遜中國大陸。從地方到中央歷練完整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最近出版新書《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指出台灣雖然是一個民主國家,也有高素質的人民,但卻「被自己的民主制度所綁架」, 直言「政府需要換一個『腦袋』,台灣才有機會成為一流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為何一個擁有全球最多博士學位的內閣,卻在政府效能方面飽受批評,一個在民主政治上傲視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島嶼,卻讓憤怒失望無感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被台灣和香港一些民眾瞧不起、視為專制貪腐的中國大陸,過去十五年間建成了舉世震動的全球最大的高鐵系統,但台灣的民眾卻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從桃園機場建往台北市中心的捷運鐵路,建了快二十年,到今天還不能通車。

這是台灣行政效率不彰的「經典之作」,這條五十一公里的桃園機場捷運,從一九九六年決定興建、花一千二百七十七億元新台幣(約四十二億美元),歷經了十五位閣揆、十三位交通部長,就算改朝換代,工程進度照樣延宕不誤,現只預告今年底可以通車,但沒有人知道是否可以落實。時空更迭,二零零四年才開始推動的中國大陸高鐵早已後來居上,建成了超過一萬五千公里、速度逾兩百公里的鐵路,不知已經搭載多少旅客。台灣的競爭力,被一條軌道運輸搞得灰頭土臉。

這都是台灣民主政治被民粹綁架的惡果。從地方到中央歷練完整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最近出版的新書《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指出台灣雖然是一個民主國家,也有高素質的人民,但卻「被自己的民主制度所綁架」, 直言「政府需要換一個『腦袋』,台灣才有機會成為一流國家」。

二零一四年,台灣的人均GDP是二萬一千美元(中國大陸約七千美元),躋身已開發國家,有地鐵、高鐵,清潔明亮的超商,四處林立;人民有秩序、上車排隊、乘客讓座、行車不亂按喇叭、言論自由、社會開放多元,台灣雖小,卻有飽滿、讓對岸稱羨的軟實力,但近年發生的高雄氣爆、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高鐵下沉和經營管理問題,卻又凸顯政府治理危機,為何政府的效率如此低落,從地方到中央都有深厚歷練的李鴻源認為,台灣的問題在於法令、制度和政府的運作方式,往往出現粗糙的決策過程。

而民粹的魔咒,成為台灣發展的一道障礙,大家都只看到一些短期的利益,如電費、水費都要公家補貼,導致企業的依賴。政客不談長期的規劃,而只談自己選區內小事,尤其台灣立委近年用小選區制,選民往往比台北市的選區還少。政客要談宏觀的問題,就只有統獨的「大」問題,而這些牽涉意識形態的問題,恰恰又不是他們所能左右。

台灣在許多重大施政的方向並不明確、專業人才和組織也有嚴重斷層、民眾和政府溝通的管道等,這些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從國土、水資源、災難管理及政府運作等面向,提出翻轉台灣未來的根本方法與方向。

台灣需要「換腦」是李鴻源剛擔任內政部長不久發現的,當時(二零零九年)他因探訪三位執行莫拉克風災救援任務犧牲的「空勤總隊」弟兄家屬,開始研究這個救難部隊的體質,發現「根本是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機種複雜、機齡老舊且妥善率不高,且因人事法規限制,導致「懂飛行的人不在管理階層,管理階層對飛行也不在行」。

馬政府展現難得高效率,莫拉克風災過後,總統馬英九承諾移撥十五架黑鷹直升機給空勤總隊,但李鴻源質疑,雖然表面看來這是「德政」,不過像「黑鷹這樣精密的戰鬥直升機,原本就不是設計來執行救援工作的」。他說,黑鷹是向美軍購的精密戰鬥武器,維修及備料全掌握在美軍手中,人員也要送到美國重新訓練,且每次出任務成本非常昂貴,飛行一公里耗費油料成本高達二萬元新台幣(約六百六十美元),「絕非經費拮据的空勤總隊所能負擔」。

這種病急亂投醫的做法李鴻源甚不以為然,這也正是政府欠缺「腦袋」的鐵證。他說,只要把機種換成海豚直升機就相當完美,而且成本不到黑鷹直升機的四分之一。他並比喻:「內政部需要海豚,國家卻給黑鷹,就好像明明只需要豐田汽車,卻被硬塞法拉利或勞斯萊斯。」

「黑鷹」問題絕非個案,它普遍存在於台灣政府的每一個機關、每一項決策。李鴻源指出,台灣缺乏災難管理學,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隨著社會發展,氣候變遷,勢必不斷出現新型態災害,且是複合式災害,在處理上必須好幾個部會共同面對。

具專業背景的李鴻源看到台灣的問題所在,他直言,國家制度是造成台灣無法進步的幫兇:選區比市議員還小的立委選舉、爭相討好的民粹手段、落伍的法規……,但不論立委或官員都不願改變,因為會影響到自身利益,他們要做的是「明天、後天,一年後可以看到成效的事,若三年後還沒有成果的議題就不碰,那是下任的事情」。

枱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想要立竿見影,不願低頭思考未來,永遠只看到眼前、頭痛醫頭、算計選票,其結果就是行政失能、立法怠惰、斲傷競爭力。李鴻源指出,擺在台灣眼前的未來,絕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在等一個簡單的答案。他提的藥方是回到根本面,從法令制度、政府運作方式以及形成決策方式,以民主精神真正落實。

最近憲改議題成為朝野關注焦點,國民黨新任主席朱立倫提出內閣制,真正目的就是要將目前有權無責、無法制衡的超級大總統拉下神壇。民進黨立委李俊俋說,台灣確實有必要約束有權無責的總統,過去經歷七次修憲,將憲政體制修得四不像,看似是超級總統制,但與美國的總統制相比,又差了很多,沒有美國的效能,立法機構又可以用很多的拖延手法癱瘓行政權,去年的服貿事件就是一例。

目前的憲政體制,總統不必赴立法院發表國政報告,可不經立法院同意,提名閣揆(行政院長),閣揆只是總統的執行長,百分之百執行總統政策,否則隨時會遭撤換,但弔詭的是,閣揆須受立法院監督,真正的「影武者」總統卻沒有監督管道。對總統權責不符的問題,學界罵聲不絕,只能靠修憲匡正,但修憲門檻太高,朝野各懷鬼胎,尤其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下屆總統機會很高,更不願改為內閣制,自削權力,兩黨不獲共識,幾乎無解。

中華民國憲法權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胡佛指出,要解決目前的憲政亂象有三種做法:一、台灣雙首長制是參考法國,所以要解決目前總統權獨大問題,可以參考法國慣例,就是任命閣揆之前,先經過立法院「信任」即可,如此就「換軌」變成內閣制,不必修憲,總統職權自然限縮。二、透過修憲,回歸中華民國原來就是內閣制的憲法,閣揆任命須經立法院同意,並恢復其副署權,總統就沒有大權了。三、目前國民黨和民進黨所主張的內閣制,是比照英國、日本的制度,閣員由立委兼任,這種做法「憲法要大修」,與中華民國原來的憲法設計「有距離」,當初張君勱起草的這部憲法是把閣揆變成政治人物,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向立法院負責,但部會首長則由社會菁英出任,並非由立委兼任。第一種方法最簡單,第二、三種都要透過修憲解決。

民主之路,台灣走得跌跌撞撞,但不容否認,台灣是華人世界中,唯一全面實施民主選舉的國家。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二零一二年全球民主指數排名,台灣在一百六十七個國家或地區排名第三十五,在亞洲則名列第三,但在評價上台灣僅算是部分民主的國家。

台灣的民主確實需要深化,不只是選舉,民主應深化到所有的公共政策的決定。但批評台式民主的人,經常質疑台灣民主卻沒效率,他們最愛拿立法院打架做笑柄,以此否定台灣以民主作為最高正當性。

事實上,民主制度不是為效率,而是為責任明晰而設計的,民主不必然在行政上有效率,若要講求效率,誰比得上獨裁體制?在極權國家,隨時可以拆路、拆房、進行各種可能造成污染的投資。但在台灣,任何開發案事先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環評通過才能動工,自然曠日費時。而各種利益團體都插一腿,最後都是內耗。

行政效率不彰,多少是因藍綠惡鬥而起,施政掣肘,更是屢見不鮮。社會評論者姚欣進指出,台灣政府固然是在議會民主體制下運作,但不論藍綠掌握民意的方式與層次,顯然離真正理性溝通、說服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基本上,這兩黨政府都是選舉掛帥,其中差別在於:民進黨更多的是強勢炒作短線基本盤,而國民黨則想全面討好,更多的是隨波逐流。但不論是短線炒作或是隨波逐流,表現在重大公共建設上,往往就是猶疑不決與多方籠絡,乃至於毫無效率可言。

彰化縣長魏明谷批評,比起亞洲的其他國家,台灣行政效率之低落,這要如何說服台灣人民政府拼經濟的決心。

洛桑管理學院每年競爭力調查,台灣的競爭力幾乎都是被政府執政不力拖垮,台灣的政府部門效能遠遠落後民間企業的競爭力表現,甚至對民間企業造成許多負面的干擾及制約作用,拉低國家整體的競爭實力。

「民主跟效率,看你怎麼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陳朝建指出,它像天秤兩邊的砝碼,過去台灣在威權時代,確實有效率,「但這難道是人民所要的嗎?」其實現在台灣是個既民主又有效率的國家,只是這樣的效率是否令人滿意,是另外一回事,假如台灣真是個沒有效率的國家,企業早就出走,而鴻海早就從台灣全面撤離了。

陳朝建指出,鴻海還留在台灣,看中的不只是效率,還有民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批評「民主不能當飯吃」,沒錯,但民主可以確保企業的利益,「民主在適度犧牲效率情況下,可以確保政商的聯繫度,從企業角度來看,他也在做一個理性選擇的思考」。

李鴻源在書中提到台灣若要成為一流國家,就要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其一須體認政治需要很強的專業支撐,所有決策都要有科學做依據。但在民粹氛圍籠罩下,為了選票,不論是馬政府或之前的扁政府經常是把專業放兩邊,政治擺中間。

油電不能漲價是民粹

從能源政策就可以看出台灣「民粹治國」脈絡。李鴻源指出,在台灣有三樣東西永遠不能談,油價、電價和水價。他不信邪,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合理水價應該是每度新台幣二十二元(現平均十元),也就是要調漲二倍多才合理,隔天就被名嘴、立委痛罵。

李鴻源指出,如果油價、水價、電價都不能談,無法調整,台灣就不可能產生循環經濟,不論是小水力發電、太陽能、風力發電,在台灣都做不起來,因為電價低,無法鼓勵業界投入。

「每個首長都有一把尺﹐你是要做對的事﹐還是討好民眾的事?」他說,你做對的事就是政治自殺﹐做討好的事﹐就是這幾年台灣的狀況﹐所有人都很在乎民調﹐什麼東西都可以做民調。他對連核四這麼重大、專業議題,居然可以做民調,感到不可思議。

二零一三年核四議題浮出枱面,很多記者都在逼時任內政部長的李鴻源表態:「你贊成或是反對核四?」他沒有回答yes or no,而是提出該如何思考這問題,例如經濟部和台電公司要先建構完整的資料庫,內容包括所有發電結構和備載容量,以及電價、電網等等。

接下來進行情境分析。核四議題會遭遇四種不同情境:一、核四持續興建並運轉,核一到核四並存。二、核四停建,核一、核二到核三升級並延役。三、核四續建,但核一到核三提前退役。四、核一到核四都停建,選找替代能源。

李鴻源指出,每個情境都要抽絲剝繭、仔細評估後,可能只剩兩個可行方案,此時朝野和反核、擁核代表要坐下來談,或雙方都同意交付公投,以決定核四存廢。

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絕食,壓縮核四理性對話空間,緊接著的發展非常戲劇化,閣揆江宜樺突然宣布核四停工封存。「請問你不運轉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要運轉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不運轉就劃了句號了﹐有沒有想過不運轉對內政部造成什麼衝擊、對經濟部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對各個部會造成不同的衝擊,你的能源概念不一樣。」李鴻源質疑:「你既然不運轉,各部會政策就要跟著調整,但今天我們只看到核四不運轉,上面並沒有交下來每個部會不運轉你該怎麼辦?這件事就當沒發生了。」

去年九合一選前,國民黨選情低迷,行政院宣布將退休軍公教人員領年終慰問金的門檻增至二萬五千元,被視為挽救藍營選情的良藥,這是台灣典型的民粹手段,選前尤烈。

馬政府過火的民粹做法,連他自己的人都看不下去,楊志良正是活生生的例子,素以敢言著稱的他,於是投書平面媒體,要國民黨勿被「軍公教廢票聯盟」要脅,恢復「年終慰問金」發放,他炮轟「軍公教廢票聯盟」指「沒有給我慰問金,我就不投票」、「給我慰問金,我就投誰」,是污辱所有退休軍公教人員,他甚至向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撂下重話:「勝選無望,留點骨氣,叫這些死要錢的叔叔伯伯們滾回去吧!」

楊志良斥退休軍公教福利

這篇辛辣投書引起軒然大波,退休軍公教罵聲不斷,但已經卸下公職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毫不在意。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說:「台灣的所得替代率(指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有的超過百分百,不只如此,以前連退休軍公教都還有年終慰問金,這不是民粹嗎?這是整個國家民粹!」他痛斥:「我們是一個非常民粹的國家,這個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近年來,有識之士對民粹有諸多批評,但朝野政黨充耳不聞,每到選舉就爭相當散財童子。楊志良指出:「因為少數幾個財團控制立委、媒體,政府要有它的正當性,當然要民粹,所以政府都不敢講任何一句真話,什麼都是政府出錢,政府出錢就是老百姓出錢。」

老農津貼競相加碼是朝野兩黨搞民粹的「經典」案例。老農津貼的發放始於民進黨,從無到有,從新台幣三千元提高到四千元,甚至在前財長林全高喊「政府沒錢」時,前總統陳水扁仍在選舉前夕,突然宣布提高到五千元,也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加碼。

在馬英九當國民黨主席任內主動出招,提議將老農津貼提高到六千元,民進黨先是持保留態度,後來被迫跟進,朝野共同背書六千元的老農津貼,到了二零一一年,民進黨又提議加碼至七千元,這次換國民黨被迫跟進。就算政黨輪替,民粹還是無休無止。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內閣學經歷均是一時之選,馬政府的博士部長比例更是高得驚人,馬英九剛上台時,劉兆玄組閣,三十六位閣員中有二十四位博士,佔百分之六十七,其中有六位當過大學校長,到了二零一二年陳?當閣揆,任內四十七個當閣員的更有三十二位博士,其中三位中院院士同時入閣。但博士部長並不是票房保證,學歷跟做事不能劃等號,最後一個一個下台,成了票房毒藥。

楊志良指出:「現在閣員不能說沒有A咖(A級),但多數是C咖或D咖,為什麼?因為官不聊生。我問所有國民、我們的總統,所有A咖的人不進政府做部長,這個國家有希望嗎?」

他說:「我們有好幾個部會,都是總統跟行政院長去找了第一個不來、第二個不來、第三個不來,是這樣的,不信你打電話給馬英九、毛治國或前任江宜樺問問看,真的是這樣,我知道得很清楚,只是不能講誰誰誰。」

多數人都同意官不聊生的根源是立法院,立委潑婦罵街式的質詢把很多優秀人才擋在政府門外,不論馬英九怎麼去求才,莫不敬謝不敏。

衛福部長蔣丙煌第一天上任就接受「震撼教育」洗禮,因揭發黑心油聲名大噪的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去年十一月六日質詢時,爆料統一企業進口日本豬油的貿易商LOPS資本額不高,同時經營回收油,又以低價銷台,難保不會混油,要求衛福部必須查清楚,林不滿蔣對進口豬油以何種貨號報關,僅簡短回應「不知道」一句,認為蔣失職,數度大罵蔣是「王八蛋官員」。

政府高官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對於立委不能就事論事,經常以近乎羞辱的字眼做人身攻擊,根本無法接受,最有名的例子是知名歷史學者劉翠溶,她零九年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時就因不滿立委不顧人格尊嚴的痛斥憤而請辭。

楊志良表示,當年他在美唸書時,眾議院議長是歐尼爾,有一個眾議員開會開到一半走進議場,第一沒打領帶,第二、身上有酒味,歐尼爾就說他污辱國會,get out,那個眾議員就乖乖走出去。楊志良質疑,哪像我們立委動不動就丟盤子、丟杯子、罵人家、丟書,「他們會這樣對待自己子女嗎?」

面對政策主張堅定、有自我辯護能力的官員,再兇的立委就只敢「輕輕放下」。楊志良素有大砲之稱,在質詢台上不卑不亢,立委很難討到便宜。楊說:「如果你講不對,我不是說是是是,或回去研究,我就變楊教授教你。」有一次一名立委質詢無厘頭,楊不甘示弱反唇相譏,此時有一個民進黨立委過去拍楊的肩膀說:「人家好歹也是個立委,你就不要這樣兇人家。」

能夠像楊志良這樣敢回嗆立委的政務官少之又少,多數人在立委面前就自覺矮一截。李鴻源指出,立委現在越來越強勢,因為台灣整個民主氛圍就流行「我就是要罵你,讓你很難看」,藍綠對立結果,對話機制喪失,「質詢時想盡辦法要羞辱官員,想盡辦法要找你麻煩,不然就好像對他的選民無法交代」。

為了二代健保法案未獲立法院通過,楊志良宣布請辭,馬英九和當時閣揆吳敦義都爭相慰留,楊志良說他願意留下來,但只有一個條件,「這條件你們絕不可能答應,就是不要到立法院備詢,我就再幹二十年」。

閣員到立法院備詢是憲法規定,但目前這種運作方式卻讓閣員苦不堪言。李鴻源說,第一備詢花太多時間。其次,這對首長是「很大的折磨」。

離開衛生署後,楊志良在路上碰到民眾,還有人為他鼓掌,說現在官不聊生,不當署長,太好了。楊志良指出,只要去問路邊攤就知道,他們會告訴你立法院的質詢多惡質,立委太沒有修養了,他們對法案沒興趣,因為他們不是靠法案審查當選,但只要罵人就可以上媒體。

一般人不了解,「官不聊生」另一根源是媒體,尤其是無所不罵、蔚為世界奇觀的「談話節目」。李鴻源指出,談話節目日益泛濫後,名嘴罵人成了常態,「不罵收視率不高」、「講得不腥羶,收視率也不高」,每天就是竭盡所能要修理官員,「從五十台罵到五十六台」,罵久了,就會讓觀眾信以為真,很多官員疲於奔命,好像名嘴一講什麼,就得去回應。

名嘴治國導致官不聊生

有的名嘴自我膨脹到「治國」地步,曾有名嘴在節目上表示:「我已經在電視上講了他三天,為什麼某某部長還不回應?」李鴻源語帶不屑指出:「你是誰?如果你是民意機構,經過一定程序,我當然要回應你,但你一個名嘴在電視上講一句話,我就要回應你,我們正經事還要不要做?而且你講的話根本似是而非,根本斷章取義、捕風捉影,你怎麼回應?」

任公職時,李鴻源每天一早碰到記者第一件事,對方一定是問當天某某新聞,你有什麼評論?如果回應得好,就過關,回應不好,就可能把小事變成大事,甚至製造出另一個風暴。

由於被名嘴修理得太慘,馬政府一度要求閣員上談話節目辯護。李鴻源指出,政府施政有短、中、長期目標,但談話節目都在談一個事件或突發新聞,話題未必成熟,「這種不成熟的東西要首長去回應,我不覺得很恰當」,而且不是每個首長都很會講話,「有的專長是論述、有的專長是做事、有的喜歡思考」,換句話說,有的適合上談話節目,有的很不適合上談話節目,「你要首長上談話節目,會搞死一堆人」。他說,在談話節目講得頭頭是道的人,不一定就是好的首長。

政府的民粹作風,讓首長的施政大受干擾。「官不聊生,我覺得是廣義的。」李鴻源說:「假如是這個樣子,一個部長的薪水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在學校裏面要賺到那個薪水,太容易了,但這會讓政府需要人的時候,很多人選擇不去。」

李鴻源指出,假如台灣的民主制度健全,公民意識被喚起,從政策面、制度面積極介入參與,所有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台灣大有機會邁向真正的一流國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