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舉槍阻止大屠殺!二二八傳奇「二七部隊」 在台灣史黑暗時刻挺身而出

2018-02-26 08:30

? 人氣

二二八事件時,有一群年輕人選擇舉槍守衛家鄉、讓手無寸鐵民眾躲過無差別屠殺,例如台中地區之「二七部隊」。(取自台灣回憶探險團臉書)

二二八事件時,有一群年輕人選擇舉槍守衛家鄉、讓手無寸鐵民眾躲過無差別屠殺,例如台中地區之「二七部隊」。(取自台灣回憶探險團臉書)

一代菁英為何在70年前選擇舉槍與國民政府軍隊對抗?1947年3月,國民政府派兵來台展開「清鄉」造成大量民眾傷亡,成為70年來難解的二二八悲劇,然而,也有一群年輕人選擇舉槍守衛家鄉、讓手無寸鐵民眾躲過無差別屠殺,例如台中地區之「二七部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家李喬曾於2016年「重現二七部隊」研討會演說表示,二七部隊的一個意義在於讓台中市區人民免於遭受國民政府無差別屠殺:「因為有二七部隊的存在,軍隊才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有二七部隊的存在,全民自動起來反抗,而且是有組織的反抗,這個意義是不朽的。」

作家李喬曾於2016年「重現二七部隊」研討會演說表示,二七部隊的一個意義在於讓台中市區人民免於遭受國民政府無差別屠殺。(取自李喬書房臉書)
作家李喬曾於2016年「重現二七部隊」研討會演說表示,二七部隊的一個意義在於讓台中市區人民免於遭受國民政府無差別屠殺。(取自李喬書房臉書)

儘管二七部隊在二二八事件具特殊意義,長期研究白色恐怖的學者蘇瑞鏘感嘆,關於二七部隊相關研究極少,雖然當年2位參與者黃金島、鍾逸人有出版回憶錄,但對二七部隊成立時間、命名、實際人數等描述出入極大,因此著手進行研究,希望還原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而根據蘇瑞鏘整理,這群曾經舉槍對抗政府的年輕人多半受過中高等教育,有出身台灣大學、台中師範學校者,亦有留日歸國者,在當時台灣社會多屬知識菁英,只是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約半數遭當局下獄、處死,其餘則選擇自首或逃亡海外。寫下二二八一頁「抗暴」傳奇的年輕菁英,往後也難逃歷史。

20170225-中研院「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蘇瑞鏘。(甘岱民攝)
根據蘇瑞鏘整理,這群曾經舉槍對抗政府的年輕人多半受過中高等教育,有出身台灣大學、台中師範學校者,亦有留日歸國者。(資料照,甘岱民攝)

計畫爆破鐵橋、以寡擊眾與二十一師激烈槍戰 讀書人舉槍抵抗政府軍

2016年,學者舉辦「重現二七部隊」學術研討會,並於日前《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新書發表會,而在〈二七部隊人物初探〉一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瑞鏘初步梳理出54名隊員身份,整理其學經歷、於部隊擔綱職責、部隊解散後的境遇等。

二七部隊究竟是誰人參與?人數方面,二七部隊副官古瑞雲說有200多人,警備總部估計400多人,部隊長鍾逸人說有3、4000人,而蘇瑞鏘表示有數百名之眾,但爬梳檔案史料、情治機關文獻、《二二八事件辭典》與相關學術著作後,僅能確知54人的姓名、經歷與日後遭遇。

20170225-中研院「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前「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甘岱民攝)
前「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說,有3、4000人參與。(甘岱民攝)

僅謝雪紅等少數人 具有共產黨背景

關於參與者政治背景,雖然當初二七部隊領導者之一為台共謝雪紅,但據蘇瑞鏘整理,成員多半為學生與青年,僅謝雪紅、楊克煌、林兌等具共產黨背景。

參與二七部隊者多有極高學經歷,例如吳崇雄曾赴留學東京醫學專門學校、葉文炳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黃信卿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又擔任過日本關東軍少尉,也有媒體工作者李喬松、《和平日報》記者蔡鐵城等,隊長鍾逸人也曾任阿里山樂野國小校長,在當時社會皆是知識菁英。

至於二七部隊事蹟,據蘇瑞鏘整理,二七部隊曾有成員埋伏於台中后里大安溪鐵橋橋畔、準備在國民政府軍隊二十一師列車經過時炸毀鐵橋,也曾將二十一師引入埔里,在日月潭、烏牛欄曾發生激戰,場場都是荷槍實彈,只是最後,扼守烏牛欄橋的黃金島小隊因無法支撐下去而宣佈解散。這一連串過程,被蘇瑞鏘評價為「這些滿腔熱血的台灣青年,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參與二七部隊的抵抗行動」。

這是一張1930年代的烏牛欄吊橋明信片,此處即為二二八事件之《烏牛欄之役》戰場,圖中可見烏牛欄吊橋上面有汽車在行駛。(取自維基百科)
這是一張1930年代的烏牛欄吊橋明信片,此處即為二二八事件之《烏牛欄之役》戰場,圖中可見烏牛欄吊橋上面有汽車在行駛。(取自維基百科)

自首、加入地下黨、逃亡異鄉 二七部隊台籍菁英日後曲折人生

二七部隊宣告解散後,據蘇瑞鏘整理,有些成員選擇自首或自新保命、有些繼續對抗當局、亦有逃亡異鄉者,政治抉擇大不相同,也有半數成員捲入白色恐怖遭捕下獄或處死,命運坎坷。

部份成員可能擔憂遭當局報復而選擇自首或自新,代價是往後行動處處遭監控,甚至可能成為「抓耙子」,被迫與昔日同志成為敵人,蘇瑞鏘舉例,二七部隊成員曾永賢因事件後參家中共省工委會遭調查局逮捕,自新後進入調查局工作、成為「捉匪諜的匪諜」。

自新也難安然度日 建國工藝學校董事長被捕自新後又被抓2次

即便自首或自新也未必能安然度日,蘇瑞鏘舉例,例如前建國工藝學校董事長林西陸被捕自新後又被抓2次,曾在日治時期被調到菲律賓當軍伏的陳列珍,則是自新後於1950年又遭控叛亂,坐牢近34年。

選擇繼續對抗者,可能加入當時中國共產黨在台地下組織對抗國民黨政權,例如省工委等組織,但1950年代因涉入省工委案遭判10年的黃華昌也曾於回憶錄強調「我對共產黨未曾有過好感,只是一心想打倒踐踏台灣人的中國國民黨政權而已」。而在白色恐怖時期,轉進中共地下黨的二七部隊成員大多難逃整肅,例如施部生、呂煥章、古瑞明等便遭判處死刑。

設立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橋頭(以前的烏牛欄橋所在地),以紀念二七部隊對抗國軍的《烏牛欄戰役紀念碑》。(取自維基百科,Yoxem攝/CC BY 3.0)
設立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橋頭(以前的烏牛欄橋所在地),以紀念二七部隊對抗國軍的《烏牛欄戰役紀念碑》。(取自維基百科,Yoxem攝/CC BY 3.0)

至於逃亡異鄉者,蘇瑞鏘表示大多逃亡至中國,雖然躲過白色恐怖,卻躲不過共產黨「紅色恐怖」,謝雪紅、楊克煌、古瑞雲、何集淮、黃信卿、石朝輝等皆遭批鬥,其中謝雪紅多次遭打成右派遭紅衛兵抄家羞辱,何集淮則在1960被押至江西勞改,1974年吐血身亡。

二二八事件時就讀台大經濟系的盧伯毅則是逃亡至韓國,身份為非法居留,後半生落魄潦倒,1987年曾寫信回台表示想見妻女,結果是妻子避不見面、長女內心仍有怨懟,在1988年過世。對於逃亡異鄉者境遇,蘇瑞鏘寫到:「雖不再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政治迫害,然其往後的人生際遇卻未必一帆風順。」

「年輕台灣志士為抵抗國民黨所做犧牲奉獻,無論如何都該被記錄在史冊」

對於二七部隊這段歷史,蘇瑞鏘在《青春二二八》新書發表會感嘆:「我本身是台中人,很慚愧過去不知道二七部隊的歷史……這些年輕的台灣志士們為了抵抗國民黨所做犧牲奉獻,無論如何都該被記錄在台灣的史冊裡。」

該書主編、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則言,雖然二七部隊這研究題目在學術界非常邊緣、難進期刊,但若轉型正義連這麼一個歷史細節都沒搞清楚,很難徹底,出版《青春二二八》一書不只是希望釐清二七部隊細節,也是希望讓年輕人聆聽過去歷史,「若是只有人一直說,沒有人聆聽,那是沒辦法和解的。」

20180120-「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新書發表暨座談會,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甘岱民攝)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則言,雖然二七部隊這研究題目在學術界非常邊緣、難進期刊。(資料照,甘岱民攝)

楊翠也說,二七部隊都是青春的靈魂,具台灣歷史象徵性的青春意義,「他們的青春有很多層的意義,其中一層就是起身對抗暴力」,高度稱許二七部隊。於該書序言,楊翠寫到:「感謝他們在台灣史上的黑暗時刻挺身而出、爆發黑暗、尋求微光,為我們開創了一條朝向政治自主與文化主體的新道路。」

作家李喬曾於2016年「重現二七部隊」研討會演說時表示,找出歷史真相是台灣人人格重建和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遺忘了,我們便有罪、形同幫兇,這很嚴重喔。」而2017年出版的《青春二二八》一書,便是拒絕遺忘、挖掘歷史細節,也如主編楊翠所言,在二二八事件與二七部隊成立70年之際,「向這些歷史上的青春魂體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