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何時有「無鈔券」央行數位貨幣

2021-10-27 07:10

? 人氣

貨幣的虛擬、數位化已形成趨勢,從比特幣(Bitcoin),到如今中國也推出數位人民幣,台灣是否也能仿效?示意圖。(資料照,freepik)

貨幣的虛擬、數位化已形成趨勢,從比特幣(Bitcoin),到如今中國也推出數位人民幣,台灣是否也能仿效?示意圖。(資料照,freepik)

無鈔券數位貨幣(DC)即將積極取代實體鈔券貨幣成為全世界貨幣發行與運用的主流,特別是「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一旦推出,勢必全面性改觀世界貨幣權力格局,徹底扭變全球民生經濟的一般平民百姓日常交易之慣性型態,也對於國際貿易投資的資金流動方法模式,在可預見五年之內,產生莫大貨幣創新變革;台灣是個典型的高度對外依存經濟體,當然絕無可能自外於這一大趨之發展範疇之外。祇可惜,我們主政當局,似乎既無準備亦無意願,及時趕上這一緊迫發展的全球班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無視於實體貨幣轉身數位貨幣大趨壓力

正當經濟強權國家競相規劃測試「央行數位貨幣」,冀能建構擁有高度貨幣自主權,並期有效早發取得領先占有「本幣國際化」之先聲地位,爭取全世界金融市場領頭優勢;然則,在台灣,我們的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答覆記者所透露的「條件待成熟說」,已經隱然表態:也就是說,未來5年之內,在台灣經濟社會恐怕都還很難看得到無鈔券化「央行數位貨幣」有可能得以落地成真的機會。

台灣有沒有「央行數位貨幣」,所將映現的,應該不僅僅是國家金融創新能力之有無,更重要的是,極其可能會讓台灣經濟因此被「數位經濟社會時代」大趨,給徹底邊緣化!

回顧數千年來人類社會相互交易中間媒介,曾經幾個階段性典範移轉變革演進發展:從最早期礦石板塊的「剛硬通貨」,而後轉變成使用稀缺金屬條塊錠片鈑的「硬幣通貨」,及至始於七世紀的鈔券型式為主的「紙鈔硬幣並用通貨」時代延綿時間最長也最久。洎自21世紀11年代伊始,2009年1月3日公開創世的比特幣(Bitcoin, BTC/XBT),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虛擬貨幣/準數位貨幣,很快得到網路新世代的廣泛接受與運用,為人類社會開啟「加密貨幣」新時代的到臨。

加密貨幣,比特幣(AP)
加密貨幣,比特幣(資料照,美聯社)

然則,因為這些加密貨幣,悉屬民間平台交易運作,缺乏政府法制化公權力背書支持,又根本沒有可最終問責機構,致使所有「加密貨幣」投資人及持有人,都毫無保障可言;而引致政府公權力介入干預管控,符合「數位經濟社會時代」大趨的「國家數位貨幣」產生,其中,以領先早發的「中國央行數位貨幣」成為全球第一領頭羊。

世界各國央行都在嘗試新形式數位貨幣

其實自2020年,亦即21世紀20年代起,主要先進國家政府已越來多越明確要基於「可有效監理性」及「人民資產保全性」,而紛紛表明應該要更加積極限制甚或直接禁止「民間機構之自主發行可市場流通的加密貨幣或數位貨幣」,並且已自2020年起正式倡議「央行數位貨幣」,其中以最先行並已扮演起領頭羊的中國「央行數位貨幣DCEP」最為突出。

自2021年起,原本極力反對「加密貨幣」與「數位貨幣」的美國Fed、歐洲央行ECB、日本央行BOJ,最近也都紛紛改口,設定期程準備發行各國各自的「央行數位貨幣」,誓言絕不讓中國專美於前。

今天全球各國央行都在嘗試新形式的數位貨幣,這種新型數位貨幣可以更快地流通,甚至社會最弱勢的群體,都可以使用網路金融工具,加入運用使用行列。當諸如比特幣之類加密貨幣13年來的價值飆升,而變得更加流行,逼使許多國家必須採取行動。

但是,儘管比特幣的設計初衷是去中心化,以致沒有任何公司或國家可以有效管控;然則,由各國央行創建的數位貨幣,卻可以給發行國家政府帶來了更多的金融控制權。這些央行數位貨幣,可以直接自主發放有使用期限的金錢,倘若在特定日期前未被使用,則這些數位貨幣可以隨即變成「過期」失效;這類貨幣可使國家政府輕易跟蹤金融交易,用以「杜絕逃漏稅」以及其他不必要的風險。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資料,在過去12個月當中,已經有60多個國家實驗了國家數位貨幣;這些國家包括,正在進行數位克朗實際測試的瑞典,和已向全民提供數位貨幣「沙錢Sand Dollar」的巴哈馬。

相比之下,坐擁美元霸權在握的美國,行動顯得特別緩慢,迄今僅進行最基礎研究;不過,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 Yellen)已表示,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認為美國數位貨幣絕對值得研究,可以為美國社會帶來更迅速便捷、更安全且更便宜的市場交易支付。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AP)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見圖)(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數位人民幣DCEP的強勢與優勢

中國央行數位貨幣的發展始於2014年,就在比特幣的飆漲在中國引起普遍關注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一個內部小組進行研究;2016年,央行創建了「數位貨幣研究所」專設部門;2020年,中國開始在深圳、蘇州、雄安和成都等城市試點中國數位人民幣(DCEP),即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並已規劃做好讓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遊客都能用得上《數位人民幣》的準備。

中國人民銀行表示,發行「數位人民幣DCEP」的設計,借鑒很少量比特幣科技元素,也沒有使用大多數加密貨幣依賴的所謂區塊鏈科技;區塊鏈祇是一種分類帳系統。

國際貨幣基金認為,中國能領先推動「數位人民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成功,二者共同催生了一種新的替代金融體系;相信這也給予中國當局很大的「發行央行數位貨幣」強烈意識啟發,而且「數位人民幣」實際上會是一種防禦機制,足以維繫央行資金重要地位。祇要「數位人民幣」成功了,將可賦予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全新的權力,包括促進助力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型貨幣政策;而且越來越多經濟學家認為:央行可以透過機制程式設計,讓央行數位貨幣慢慢貶值,藉以動員消費者「立即消費」。

數位人民幣APP(圖:新浪網).png
數位人民幣APP(資料照,取自新浪網)

中國央行數位貨幣還可有效促使人民幣在國際上用以大大減少跨境流動障礙,成為相對強勢全球貨幣,更容易與第一霸權美元競爭。不過,中國當局也自認為,要實現人民幣替代美元霸權這一戰略目標,中國本身還必須要做好許多其他改變。

當然,數位人民幣還可以立即賦予中國政府當局更多更大監督資金流動的權力,央行數位貨幣營運系統當然更可以記錄每筆交易;但這或將引發各方面諸多的隱私擔憂。

中國央行數位貨幣科技發展搶占全新制高點

中國在央行數位貨幣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直到2021年上半年還一直被美國政府當局所根本忽視;美國的忽視態度,很難不讓國際社會將其與中國發展推進5G(即第5代寬頻蜂窩科技標準)早期的快速躍居全球領先地位,做一對比。在川普政府與西方製造商齊力做出回應之前,國際間根本沒有人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5G供應商和設備製造商競爭,其中華為尤其最具世界性主導地位。「數位人民幣」會否像華為5G一樣成功,全球金融經濟社會莫不密切關注中。

中國之所以重視科技進步,主要乃意識到,在人類歷史上,能夠在各該時代佔據科技制高點的國家,通常就會是占居當代主導地位的國際參與者;所以中國當局清楚意識到,祇要美國失去世界金融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加上美元霸權在全球主導地位一旦被削弱,則北京在全世界貨幣金融科技創新領域,就可以取得極大的領頭羊優勢。

中國在公共政策上對待「隱私」的不同方式,為其在貨幣金融創新上提供了競爭優勢;相對的,美國和歐洲國家卻必須為消除社會對隱私的顧慮,使CBDC開發變得複雜化。在北京當局,不止是要把數位人民幣視為進一步加強其社會營運監控狀態的一種方式,並也可以同時藉以凸顯其打擊洗錢、腐敗和恐怖主義融資的治國能力。

在根本上,中國針對數位貨幣法定化所具備的地緣政治重要性,有極其深刻的理解;於今中國政府當局是把中國數位貨幣的發展,與中國之前在機器人、大數據和AI人工智慧方面的科技進步發展,予以等同看待。恰似中國代表在聯合國資訊科技會議所強調,中國看待數位貨幣,當然是「下一場美中科技戰爭」的重要一部分;英國《經濟學人》也認為,科技在美中冷戰競爭中,具有高度的核心作用,貨幣金融創新更是重中之重。

中國當局最近也毫不掩飾地表示,中國大幅度加快引進和促銷央行數位人民幣,最重要的長期戰略目標就是「削弱美元全球霸權、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作用力」。

美國猶能贏得央行數位貨幣發行競賽的可能性

儘管美國政府當局也認同,金融創新之《國家數位貨幣》是下一場美中戰爭重要部分;但考慮到:倘若「數位美元」一旦作為世界儲備貨幣,所可能引申的國際經濟利害關係,美國聯儲會Fed當然更加不敢草率引入「數位美元」;然而,就在如此躊躇不前情況下,數位貨幣創新步伐一旦大幅度落後於中國,其所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危險性勢必更大。更加上,美國和歐洲都同樣需要滿足隱私傷害的顧忌,益使CBDC開發更加複雜化。

在今天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便捷的支付系統和銀行帳戶」,而國家「數位美元」,一種美國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應該足可有效解決金融包容性問題。這種央行數位貨幣,應該可以為美國社會乃至全球國際社會帶來更快、更安全、更便宜的支付方式。

倘若拜登美國,不僅能夠及時搶先於中國,迅速開發出「數位美元」並且能夠加速度合作開發出「數位歐元」、「數位英鎊」和「數位日圓」,則美國猶有頗大可能贏得這場中美「央行數位貨幣」發行戰略競賽。這些國家數位貨幣的全部火力,應足以迅速縮小美中之間的貨幣金融創新差距;也可有力證明拜登核心外交政策之與盟友合作的價值。

為牽制中國G7制定CBDC發行政策13原則

由世界已開發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7大經濟體組成的「7國集團G7」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華盛頓會議在2021年10月13日通過了有關《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的13項公共政策原則》。

2021年G7峰會,領袖閉門會議時特別切斷所有網路干擾,預防監控。(AP)
2021年G7峰會,成員國領袖閉門會議。(資料照,美聯社)

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共同原則歸納了對金融系統的影響及反洗錢措施等13項論點,用以穩定國際貨幣秩序,強調遵守法律等基本課題,保護用戶的解釋責任和透明性,也涉及到「金融普惠」及「促進數位化」等央行數位貨幣即將帶來的機會;G7內外將確認這13項原則定義為七國集團討論和開發央行數位貨幣所獲致的基本指導方針。

此次G7制定的CBDC發行政策13原則,明確規定「央行數位貨幣」必須在透明的競爭環境下運營;為了得到用戶的信任,強調了相當嚴格的隱私保護標準及解釋責任的重要性,以及有利於金融系統的穩定和提高結算和匯款效率,還要求「不管什麼樣的央行數位貨幣,都必須要具有足可完成中央銀行有關貨幣和金融穩定之使命的能力」。

七國集團G7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華盛頓會議共同認為,數位貨幣的發行應該基於透明度、法治和良好的經濟管理;數位貨幣和支付方式的創新具有創造可觀收益的潛力;但同時,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的發行,也勢將給予法定貨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監管,帶來一些新生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國際協作有助於解決各種問題。

G7此舉被認為是對加快實現《央行數位人民幣》的中國,企圖施加的有力牽制。

台灣特有的「金融落伍」與「金融普惠服務落差」

正當全球貨幣發行與運用主流,已經轉進以無鈔券數位貨幣取代實體鈔券貨幣之際,而且先進國家政府已競相推出「央行數位貨幣」,即將徹底改觀全世界的貨幣權力格局,扭變世界民生經濟的一般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交易之慣性模式型態,也將改變對於台灣依然極其重大依存的國際貿易投資之資金流動方法模式,台灣經濟社會乃至政府主政部門,都當然絕不可能任予輕漫忽視,也都絕無可能自外於這一大趨發展。

然則,可惜的是我們主政當局乃至主司其事的中央銀行,似乎迄無準備亦無積極意願,亟思及時趕上這一重大的世界班列。

根據2021年10月14日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的公開說法,可以推知在未來五年之內,台灣之發行「央行數位貨幣」並成為可普遍發行及公開使用的「法定貨幣」之可能性,應該是接近於零。楊金龍這一宣示,不啻給台灣人民經濟福祉一記棒喝,令人莫大失望!

仔細檢視台灣在短期之內不可能發行國家的「央行數位貨幣」,主要障礙因素有二:其一是客觀條件不足,台灣金融服務體系基礎建設措施及法制體制建設,長期嚴重落後,根本無法有效「接軌國際」;其二是主觀的政策意願偏低,對現行有年的金融服務業體系「極盡褓姆呵護迴護」之能事,也就是說,寧其極力「保障銀行之不可倒」也不要輕易變革公共服務機制,去造福人民百姓的「市場交易安全便捷福祉」。

筆者特別呼籲也更建議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應即加緊「央行數位貨幣」的發行通用規劃,強化完備的「台灣金融體制基礎建設」,超前部署「良效監理機制」;務須在三五年內,抓緊「儘速強固國際接軌」機遇,使台灣貨幣金融經濟能夠成為全球化「數位時代」的金融科技時代尖兵,提升台灣經濟社會的國際吸引力與全球競爭力。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