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世界》全球貿易格局的震蕩重構:從「越南罕見負增長」到「大量訂單回流中國」

2021-10-22 13:10

? 人氣

「外需強勁,內需不足」成為中國經濟今年的寫照,中國政府今年推動實施了教育培訓行業「雙減」、房地產行業監管加碼等一系列改革,再加上疫情出現局部反覆,河南、山西先後受到暴雨洪災打擊,內需復蘇之路坎坷不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中國當前的外貿數據的強勁,背後也有一定特殊原因。據徐天辰觀察,中國出口維持強勁的主要原因是外需依然旺盛。與此同時,現在正值歐美感恩聖誕備貨進入尾聲,往年中國出口通常在8月達到高點、9月回落,但此次9月出口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反映出航運堵塞問題使得上述備貨進度相對滯後。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中國經濟疫後復蘇的主要動力,但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都可能由此前的主要驅動力轉變為經濟的拖累因素。

後疫情時代中國還是「世界工廠」?

中國紡織工人

疫情之中,雖然中國製造業產能復蘇,但是跨國企業對於生產聚集於單一國家的擔憂也是真實的。

「供應鏈穩定是業務穩定的前提,但是絶對的穩定只是一個夢。」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洪濤教授此前表示,當把所有雞蛋放入一個區域或國家籃子時,無論籃子看起來多麼安全,它被打翻是早晚的事。

跨國企業因此必須在成本和風險之間尋找平衡。張洪濤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至少會將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擺上議事日程。」

不過他提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幾十年來增長的結果,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圍繞中國工廠充分優化,以獲取更高利潤。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要離開它,也非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辦到。

徐天辰則對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業優勢表達樂觀。他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製造業已經形成規模且在地區層面形成了產業集群,仍具有絶對的競爭力,也將仍然是主要的製造業樞紐,目前多國將供應鏈多元化的嘗試更多是應急和補充手段,尚無法對中國製造業構成替代。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對越南進行調研後撰文稱,製造業從中國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反而會同中國的供應鏈形成一種相互嵌套的關係。

「供應鏈環節向東南亞溢出,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路規模變得更大了。」施展認為,因此在沒有出現實質性技術躍遷的前提下,中低端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是終局性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