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觀點:強化精神醫療網的建言

2021-10-05 06:30

? 人氣

衛生所地段護理師負責工作繁多,需要追蹤的精神病人又很多,根本有心無力。(示意圖,取自pakutaso)

衛生所地段護理師負責工作繁多,需要追蹤的精神病人又很多,根本有心無力。(示意圖,取自pakutaso)

日前屏東高樹發生一起思覺失調症患者,進入超商攻擊女店員,導致店員雙眼重創有失明危險。面對一件件類似案件,身為精神科醫師,內心無比痛心:這些憾事,真的無法避免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聽說這名犯嫌,今年8月才從精神科病房出院,是縣衛生局列入追蹤關懷個案;2年前嘉義鐵警案的鄭嫌,是中斷精神科門診治療兩年又發病的思覺失調症病人,未進入衛生局追蹤個案;5年前殺害小燈泡的王嫌,也是被診斷過的思覺失調症病人。

20191216-女童小燈泡案16日更一審開庭,被告王景玉出庭。(顏麟宇攝)
女童小燈泡命案2019月12月16日更一審開庭,被告王嫌出庭。(資料照,顏麟宇攝)

他們都是已經或曾經進入醫療系統的個案,卻都還是發生憾事,表示現行的精神醫療網絡出現根本問題,如果每次檢討,只在案發後如何判重刑、不讓病人回到社會,而未能針對問題徹底改善,類似案件,還會再出現,這對精神病人及其家屬、受害人及其家屬、社會大眾,都將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進入主題前,我還是要先說明,精神病人發生暴力的比例,不比一般人口高。只是因為他們的案件,通常受到媒體較大關注,加上可能因疾病減免刑責,於是輿論通常無法理性、中立,而加深對精神病人及其家屬、精神疾病、甚至精神科的污名化,這些污名化對於推動強化精神醫療網絡,都是一種阻礙。(本文以下所稱精神病人是以思覺失調病人為例)

目前台灣精神病人的治療模式

其實,台灣精神醫療體系相當進步,除了門急診、居家治療(病人在家,醫護人員前往訪視給藥)外,有急性病房、慢性病房(各種公私立的綜合醫院或精神專科醫院),另外還有日間病房或社區復健中心(白天到醫院接受職能復健,晚上回家)、康復之家(白天復健、晚上住宿),長期養護機構。

有些思覺失調病人,終其一生只在門診就醫即可緩解。某些病人急性惡化時需住進急性病房,症狀緩解後,如果家庭支持系統較好,可協助服藥與就醫者,便回家持續門診治療。當病人服藥順從度不佳,則可考慮長效針劑,必要時轉介居家治療,由醫護人員至家中訪視、施打長效針劑。如果病人的社會職業功能呈現慢性退化,除藥物治療外,還會建議白天至日間病房、或社區復健中心接受復健治療。如果家人無法持續照顧但病人症狀穩定,則可轉介康復之家。如症狀不穩定,則考慮慢性病房。門診或日間或居家個案,不穩定時再轉入急性病房。

另一方面,急性病房出院的思覺失調症個案,醫院都必須轉介給衛生局,衛生局會將病人列入追蹤關懷系統,依病人狀況,分別由衛生所地段護理師、社區關懷員(主要針對自殺風險個案)、心理衛生社工(主要負責精神疾病合併家暴、毒品、兒少保護等多元議題個案),予以關懷追蹤。

這3個追蹤關懷系統有很大困境:衛生所地段護理師負責工作繁多(精神病人追蹤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需要追蹤的病人又很多,根本有心無力;社區關懷員和心衛社工,負責的個案都非常困難,拒訪率高、風險大,又是計劃案一年一聘,人員工作負荷大且員額不夠(日前諶立中表示,現在僅有百名社區關懷員,照顧10幾萬名精神病患者,未來將力拚4年內將關懷員增至千人以上;心衛社工也將增至500人以上),不易留住人才。

4個因素讓醫療體系出現破洞

由以上可知,整個醫療體系雖相當完整,但會出現破洞,有4:1是門診病人症狀惡化時,親友能否早些發現、有能力帶急性發作的病人就醫?2是醫院診所,是否能針對失約的門診病人,予以有效追蹤,使其再度回診?3是針對出院病人,衛生局人員的追蹤關懷,能否及時發現病人即將或已經要復發而予以協助就醫?4是在社區的門診病人,雖固定看診,也有衛生局人員追蹤,但不願意規律服藥,症狀常易惡化,使家屬身心俱疲,也易生憾事。

殺警案的鄭嫌,症狀惡化時,家人、同事(帶去民俗治療)、員警(病人曾因被害妄想、害怕而去報警)卻都沒能協助或緊急送醫;門診中斷已兩年,醫院不會去追蹤,因為醫院通常只負責來院就診的病人;加上他從未住院過,所以從未進入衛生局的追蹤關懷系統內。就這樣,鄭嫌發病時,痛苦、害怕,無助,想北上開記者會公開有人要謀財害命,最後在嘉義站發生憾事。

而屏東高樹的個案,剛出院一個多月,因藥物順從度不佳、老母無力協助給藥,雖在衛生局追蹤關懷系統內,但例行性的追蹤,很難及早發現其異樣。這些就是我們現在精神醫療網的困境。

完善精神醫療網絡的改善之道

一、讓所有需要精神醫療的人,都能進入醫療系統:(1)從學校教育、社會推廣、媒體協助,增進民眾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去除大眾對精神疾病污名化。(2)給予精神病人家屬足夠的支持(包括醫療知識、情緒、經濟的支持),當病人惡化時,家屬知道如何求助,並確保此求助系統(醫院、衛生局、警消)隨時順暢運作。這個家屬支持系統,最好是由精神醫療院所專業人員擔任個管師,如此才最能協助家屬,讓病人進入醫療體系,但前提是,政府要提供誘因,鼓勵、協助醫院聘請更多這類專業人員。(3)加強政府第一線人員(主要是警消、衛政、社政人員)精神醫學在職教育的持續訓練,讓他們都能具備初步跟精神病人會談、辨識精神病症狀、評估自殺與暴力風險的能力,了解緊急送醫流程,並建立緊急的(精神科醫師)諮詢專線。

二、對於在社區治療的精神病人予以有效的追蹤關懷:目前政府衛生單位的3種追蹤關懷系統,病人數量太多,工作人力不足,缺乏足夠督導人力,又難以跟精神醫療體系結合,以致效能不彰。

根本之道,(1)擴大目前健保署「思覺失調症病人醫療品質改善方案」,在醫療系統內治療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大約15萬人),先由醫療院所聘請個管師負責初步追蹤(政府要提供誘因,鼓勵、協助醫院聘請),確保病人持續就醫。(2)醫院追蹤困難、或無法追蹤者,再通報給衛生單位處理,如此可避免資源重疊與大幅降低地方衛生單位的負荷。(3)增加衛生單位追蹤關懷人員,提供足夠專業督導人力,並跟醫療院所個管師建立暢通的雙向聯繫。

三、修改精神衛生法,完善強制社區治療的辦法:目前的強制社區治療落實有困難,因為一組人(醫師、護理師、護佐)外出家訪成本過高,政府給予的點數根本不足,醫療院所幾乎都不願意申請;即使已核准社區強制治療的個案,在醫護家訪去打長效針劑時,如果病人不開門或刻意不在家,即使請員警協助,也不能違法破門而入,根本無法達到強制治療的效果。

上述的改善之道,除了「從學校教育、社會推廣、媒體協助,增進民眾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去除大眾對精神疾病污名化」需要長期奮戰、及修法須立法院外,其他各項措施都是政府把經費資源放下來就可以很快解決。

蔡政府說要修補社會安全網的漏洞已經超過5年了,但是,如果主事者,是一個把「精神醫療系統」排除在「社會安全網」之外的人,再怎麼補社安網,也將是徒勞無功。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