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長期結構性因素鬆動? 誘發通膨上揚的五大警訊

2021-09-08 05:50

? 人氣

(3)政府債務貨幣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主要央行實施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由於一大部分用以購買政府公債,已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的爭論。央行藉由提供透支或貸款等方式直接提供政府信用,被視為是貨幣融通,為許多國家的法律所禁止;然而央行在次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則是被認可的融通方式。

但這兩者間的界限,似未有明確的劃分。隨著疫情惡化,各國紛紛推出大規模紓困方案與財政激勵措施,伴隨著主要央行實施極低利率與不設限的量化寬鬆下,許多國家的政府負債比屢創歷史高點,更加凸顯政府負債貨幣化的憂慮。

在某種程度上,量化寬鬆與貨幣融通相當類似,也坐實了落入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陷阱之指控。同時,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雖實施量化寬鬆,但金融機構大規模去槓桿化,以致未能有效刺激信用擴張,造成信用陷阱(CreditTrap),也因此未帶動通膨上升。

然而,此次疫情之後的量化寬鬆,卻伴隨著貨幣總計數以及企業與家庭信用大幅成長,因此更容易將極度寬鬆貨幣的效果傳遞到物價。

(4)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除了近期全球通膨率逐漸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膨預期也顯著上揚。從美國10年期名目公債與抗通膨債券(TIPS)利差所得到的平衡通膨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也就是由金融市場參與者所產生的預期通膨率,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大幅下滑後,已逐步回升到2%以上。

在調查資料方面,紐約Fed發布的消費者預期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Expectations)顯示,消費者預期未來一年通膨率中位數估值,由2021年1月的3%上升至7月的4.8%。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預期調查也發現,一年後通膨率預期從2021年1月的3.0%大幅上升至6月的4.2%。

因此,不論是從金融市場或調查資料,均顯示民眾的通膨預期已逐步上升。過去以來,Fed強調長期通膨預期的定錨相當穩定,然而通膨預期具有自我實現(self fulfilling)的特質,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將引發高通膨預期,並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上揚。

(5)央行抗通膨公信力消失中

前述主要央行近期透過修改貨幣政策架構,對通膨的容忍度系統性地提高,就是一項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如果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的問題是,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的通膨預期定錨,將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扭轉過去數十年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