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長期結構性因素鬆動? 誘發通膨上揚的五大警訊

2021-09-08 05:50

? 人氣

迴力鏢形菲利普曲線解釋謎團

最近的研究[Linde and Trabandt(2019)]顯示,菲利普曲線確實平坦化,但不見得是全部躺平。若是在估計時允許非線性存在,則可發現菲利普曲線在低失業率一端的斜率大於高失業率的部分[圖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非線性估計下的菲利普曲線。(資料來源:Linde and Trabandt)
非線性估計下的菲利普曲線。(資料來源:Linde and Trabandt)

這迴力鏢形狀的菲利普曲線可解釋前述「消失的通膨」與「消失的通縮」的謎團。在金融海嘯的大衰退期間,由於菲利普曲線平坦化,失業率大幅提高並不會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而嚴重經濟衰退之後的復甦期間,即使實施量化寬鬆(QE),在經濟活動相對於其潛在產出水準充分恢復之前,物價與工資通膨會繼續處於低迷狀態。

除此之外,該迴力鏢形狀的菲利普曲線也隱含,在失業率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可能會導致菲利普曲線變得陡峭,觸發通膨大幅上揚。

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性因素已鬆動

接下來我們要問的是,過去那些穩定或抑制通膨的主要力量是否還會繼續存在?有哪些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已經鬆動?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觸發通膨大幅上揚?

(1)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全球供應鏈已經開始轉向內包化或區域化,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貿易保護主義使「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趨勢加速進行。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爆發,更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跨國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包括糧食、醫療設備與藥品,以及關鍵零組件等,一旦遭遇瓶頸,可能導致整個產業或部門被迫停擺。

我國運往中美洲的防疫物資。(取自外交部推特)
新冠疫情暴露出,跨國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包括糧食、醫療設備與藥品,以及關鍵零組件等,一旦遭遇瓶頸,可能導致整個產業或部門被迫停擺。(資料照,取自外交部推特)

為確保往後供應鏈不受到干擾,將戰略性的中間財與產品由離岸外包轉為在地或區域內生產將是趨勢。然而,供應鏈的重組勢必使得生產成本上升。菲利普曲線的平坦化若主要來自全球化,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肺炎疫情加劇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的趨勢,這可能意味著過去透過全球化建立更有效率的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以及抑制通膨的力量將逐漸削弱。

(2)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

前面提到由於人口老化,老年勞動力的參與率增加會有抑制薪資上升的效果。然而,隨著嬰兒潮世代退休,受扶養人口增加,勞動力人口相對下降;當整體勞動力下降超過老年勞動參與率上升,勞動力短缺會促使薪資上漲;而且,由於受扶養人口增加,當社會整體的消費需求成長相對於生產力成長上升更快,也會帶來通膨壓力。

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普拉丹(Manoj Pradhan)在2020出版的《人口結構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指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減少的效應終將超過老年勞動力參與率上升對工資的抑制作用,加上去全球化的趨勢,可能逆轉過去30餘年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崛起所帶來的產出成長和物價穩定,導致全球性薪資與通膨上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