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案第二?新竹米鄉恐變建地

2014-11-01 17:16

? 人氣

台知園區特定區計畫,將把種出冠軍米的稻田變建地,台灣可能永遠失去一片美麗又珍貴的優良農地。

台知園區特定區計畫,將把種出冠軍米的稻田變建地,台灣可能永遠失去一片美麗又珍貴的優良農地。

今年10月,新竹縣竹北市田守喜等3位農民以稻米「桃園三號」,奪下農委會「第一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的冠軍獎。去年,竹北農民陳發生也以桃園三號贏得農委會「十大經典好米」大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居竹北的田守喜說,10多年前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桃園三號時,他是最早種植這個品種的農民,隨後越來越多農民跟進,如今竹北桃園三號已是台灣有名的在地稻米品牌。

號稱國家重大計畫

擴大徵收,只是炒作開始

諷刺的是,田守喜、陳發生的農地都已被新竹縣政府納入「新訂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簡稱台知園區計畫),面臨被徵收的危機。

新竹縣政府以推動IC設計產業為由,2000年提出台知園區計畫(前身為「璞玉計畫」),並在2004年經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大計畫」。新竹縣政府強調,這個計畫預估可創造2千億元以上的年產值、3萬5千個就業機會。

不過當時行政院核定的面積只有142公頃,扣除交大研究校區33公頃、住商用途的國際示範村20公頃及公共設施,真正用於產業專區的只有61公頃。2004年新竹縣政府修改計畫,徵收面積變成447公頃,增加的300公頃並不是產業所需,而是為了住商建築用途。

這種先把農地變更成科學園區、學校,找到「公共利益」名目後,再推更大面積「特定區計畫」的手法,就跟苗栗縣大埔區段徵收一模一樣。大埔區段徵收產業用地只要28公頃,卻劃了136公頃。

由於此案爭議過大,經過10年未開發,到了2011年出現重大變數。當時許多優良農地面臨開發壓力,當年5月馬總統親臨農委會主辦的「糧食安全會議」,宣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從現在的32%提高到40%。

9成地是特定農業區

問題是產業還有需求嗎?

為了保護特定農業區,2011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明訂「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不得徵收」,但在政治壓力下又保留一些排除條款:公用事業、或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所需者除外。

台知園區計畫逾9成是特定農業區,須是國家重大計畫才能徵收,經濟部工業局科長陳建堂說,雖該計畫行政院10年前已核定,但應該重新核定是否屬國家重大計畫。

當地居民有贊成、有反對。竹北璞玉自救會副會長陳義旭表示,這根本是一個土地炒作的計畫,不同意土地被不明不白徵收。新竹縣長辦公室主任楊文科則強調,此案10年來並無重大變更,仍屬國家重大計畫。

不過,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認為,這個案子經過10年,社會、經濟、產業都已有重大改變,應重新檢視IC產業的需求以及競爭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