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流浪教練如何把德國推上世足冠軍?

2014-07-18 15:52

? 人氣

儘管2006年世界盃,德國未能捧得大力神盃,克林斯曼也以「想多陪家人」為由,不再擔任教練,遺缺由勒夫接任。勒夫雖想全盤延續克林斯曼的改革理念,但挑戰卻比想像的還要嚴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克林斯曼接任時,德國足壇正處於內憂外患,因此他的改革名正言順。但2006年世界盃,德國身為地主國,卻再度與冠軍失之交臂,克林斯曼的改革成效開始被質疑。

在克林斯曼去職後,外界質疑繼承克林斯曼的勒夫「沒有經驗」,其改革將使德國足球失去傳統精神。勒夫不像克林斯曼那樣,有顯赫的選手資歷——他從沒當選過德國國家隊國腳,執教經歷也平平無奇,過去成績與知名度都無法讓外界信服。

當時勒夫少數的支持者之一,是德國國家隊成員,因為在他們眼中,勒夫不是傳統「唯我獨尊」的德國教練。勒夫的好友艾特爾(Roland Eitel)說,克林斯曼去職後,勒夫是德國國家隊成員眼中繼任教練的第一人選,原因是「他把球員當成大人,會把球員的意見列入考量。」

秘密武器二:德國足協支持

多次奪冠失敗,本屆世足仍續約教練

另一個重要支持者則來自德國足協,正是這個單位給勒夫「屢敗屢戰」的機會:2006年勒夫擔任德國隊教練後,訂下在2008年歐洲國家盃奪冠的目標,後來德國在冠軍戰敗給西班牙,勒夫的教練合約原本在該年到期,但德國足協仍選擇繼續再與勒夫續約4年。

到2010年南非世界盃,德國在四強戰又敗給老對手西班牙,再度無緣冠軍。2012年歐洲國家盃,德國在四強戰又栽在另一個「尅星」義大利腳下,勒夫的冠軍目標再次以失敗告終。

儘管有如此多次奪冠失敗經驗,德國足協仍決定與勒夫續約到2016年。事實上,本屆2014年世界盃32隊,只有3隊的教練和上屆同樣是老面孔,勒夫就是其中之一。

秘密武器三:外族勢力

採用非德國原生球員,成奪冠主力

有了德國足協的長期支持,勒夫才能推動他改革的長期計畫,其中之一就是吸收許多非德國原生球員。

例如,被勒夫稱為「德國足球的天賜禮物」的厄齊爾(Mesut Özil)是土耳其裔;打破世界盃史上進球紀錄的克洛澤(Miroslav Klose)出生在波蘭;本屆冠軍戰為德國隊踢進致勝球的格策(Mario Götze),父親是西班牙人;冠軍戰中表現亮眼的後衛博阿滕(Jérôme Boateng)則有迦納血統。這些「外族勢力」都是在勒夫執教下,陸續成為德國國家隊成員,他們也都是本屆德國隊奪冠主力。

此外,雖然繼承了克林斯曼感性的「漂亮足球」哲學,勒夫卻不是只會畫大餅。感性的教練在球隊輸球後,常會以「這就是足球」來自我安慰;來自天文學家克卜勒故鄉的勒夫,卻崇尚理性而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總想透過一步步理性計算,把意外降到最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