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找到限制,找到自由

2014-07-09 17:52

? 人氣

資深影評人焦雄屏也曾說,當年新電影在中影內部捲起浪潮,雖然有一些客觀條件,「但無疑編劇家小野和吳念真是其中搧火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親自執導了《多桑》、《太平天國》兩部片後,吳念真告別電影圈,但他的創意和精彩人生卻沒有因此結束。尤有甚者,他不斷用創意在做打破疆界的事。

例如拍廣告,他破壞了原本客戶都要透過廣告公司的遊戲規則,擔任廣告導演的他,自己拿案子,自己和客戶溝通、自己下海演出。

搞舞台劇,他不甩所謂的藝術層次,而是走「草根」路線,誓言「馬殺雞小姐和教授共聚一室看劇。」

可以想像,吳念真是許多行業內人士的眼中釘。一位外商廣告主管在幾年前就曾悻悻然地說,「吳念真現象」只是特例,而且他相信很快大家就會對吳念真感到「膩」,而他那「跳過廣告公司」的模式也將終結。

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台灣人似乎還沒看膩、聽膩吳念真,而且從「電腦揀的(花生)」、「全國電子揪感心」、「明天的力氣,今天幫你傳便便」(台語:準備好)等,幾乎每過一段時日,就會出現全民掛在嘴上的「吳式流行語」。

問他究竟為什麼可以源源不絕抓住群眾心理,他講了一個小故事。他小時候因為鄉里長輩多不識字,所以他父親強迫他每天都要負責讀報紙給長輩聽,因此他從查字典,把文字翻成台語,到不照本宣科,自己轉化成最淺顯的描述。

「這讓我養成很強的轉述能力,」他說,他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是在創作,而是聽到別人講的故事,「我改編他那種節奏,再講給別人聽。」

現在,隨著廣告機會和劇團延伸到大陸市場,開始經常往返兩岸的吳念真,也在默默吸收大陸各地風土人文,像他辦公室桌上就正擺著一本看到一半的簡體小說《陸犯焉識》,那是大陸作家嚴歌苓的作品,最近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拍成電影《歸來》。

關懷不分台灣人或中國人

問他政治傾向不是有點「綠」嗎,跑大陸沒問題吧?「我才不管政治,就像有小朋友的地方,就有紙風車派得上場的舞台,關懷是不分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他說。

事實上,他透露,中國政府對他可是很禮遇,「他們知道我可以為他們的文化創意帶來貢獻,而不是限於我的意識型態,這是台灣政府要學習的,」他說。

這就是吳念真,很真,因為人生沒有框架,走出的格局也不同凡響。現在,就在李吉仁的帶領下,聽聽這位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的世界。

李吉仁(以下簡稱「問」):身為台灣新浪潮電影時代的推手,能不能先聊聊當年讓你們義無反顧投身電影的初衷?

吳念真(以下簡稱「答」):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就是一直在討論一個主題:台灣的電影什麼時候可以到國際去?那是我們心心念念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