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驅趕荷蘭打下台灣的啓示:《決戰熱蘭遮》選摘(2)

2018-01-21 05:10

? 人氣

沒錯。但在中荷戰爭期間,荷蘭人的科技能力顯然勝過中國。歷史修正主義者也許會反對此一結論,但大部分的中國史學家卻不會。一名華語學者甚至認為歐洲軍事科技的優越性植根於科學,指稱歐洲人的瞄準技術奠基於彈道學的數學與物理知識,不但比中國先進,也是歐洲武力的一項關鍵優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正統模型也必須有所改變。長久以來,亞洲一直被視為停滯落後,歐洲則是充滿發展動力。然而,促成歐洲現代化的各種過程──包括商業化、金融創新、長程貿易、醫學進展、人口擴張、農業生產力及軍事現代化──在亞洲也都沒有缺席。我們必須拓展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解,以及我們對其深層原因的探尋。長久以來,史學家一直把槍砲視為歐洲早熟的現代化發展的一項關鍵驅動力,但槍砲最早發明於中國,其所帶來的快速變遷也最早出現於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其實不是歐洲支配史,而是散播現象愈來愈快的過程。歐洲本身的貢獻──特別是科學以及科學在技術上的應用──確實至關緊要,也不容忽視,但必須放在全球性的背景脈絡中加以理解。現代化的真正特色,乃是人員、商品與觀念史無前例的移動。

今天,文化移轉的進程比以往都還要強烈。我的大女兒最喜愛的電影是日本動畫經典《風之谷》,其作者宮崎駿熱愛世界各地的神話與故事。該片的女主角娜烏西卡公主是個融合了全球各地特色的人物,參考樣本包括荷馬筆下的一名公主以及日本民俗故事裡的一個人物。有一天,我的女兒哼著那部電影的主題曲,她的美術老師無意間聽到,開心不已,因為在日本長大的她,小時候就非常喜愛這部動畫片。今天,我們對於這樣的連結已經愈來愈習以為常。我們愈來愈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全球大家族的一分子。人類在十七世紀才剛開始意識到這種互相依賴的現象。

十七世紀的人還認知到一件事,是今天許多人都忽略了的:亦即天意才是人類事務的最高決定因素。我不是指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神明,而只是單純說我們所有人──不論科技如何發展──都免不了自然力量的擺布。

國姓爺與揆一都知道這一點。他們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天氣一次又一次阻撓了他們的計畫。一六五八年,國姓爺原已準備好要上溯長江攻打南京,而且他的時間也掌握得非常理想,因為清朝最大的軍隊都遠在中國西南方。但他的艦隊在羊山下錨之後,一場颱風卻吹散了他的船隻,導致不少官兵溺水。第二年,他總算航入長江,清朝的一支大軍卻剛結束西南方的遠征,在歸途上協助打敗了他。若非遭遇那場風暴,國姓爺說不定在一六五八年就攻下了南京。如此一來,他與清朝的戰局也許會因此翻轉,說不定根本不會侵略台灣。

另一方面,卡烏的艦隊也同樣遭到一場風暴吹走,以致揆一無法讓部隊登陸,攻打國姓爺的東都明京。另一場風暴將哈梭威爾吹向中國沿岸,他因此與清朝取得聯繫,差點又扭轉了戰爭的態勢。然而,又一場風暴迫使卡烏無法前往中國鞏固這項結盟關係。

實際上,這整起事件都是天氣引起的。十七世紀中葉的氣候變遷──火山活動以及太陽黑子的數目減少──導致許多旱災與水災,不僅動搖了強大的明朝,也影響了其他許多政府,以致十七世紀堪稱是人類史上戰亂最頻繁、也最動盪不安的一個世紀。

相較於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可能目睹的災變,十七世紀的氣候變遷根本微不足道。大自然顯然即將要教導我們現代人一堂謙卑的課程。

《決戰熱蘭遮》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決戰熱蘭遮》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西方漢學界的著名學者,近十年最重要的全球史學者之一。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師承漢學巨擘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十六到十七世紀歐洲史專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曾任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東亞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主義比較研究及中國史與全球史。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全新審訂版,新版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