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黃金屋:趨勢篇】外送平台裡的祕密 雲端廚房正在革餐飲業的命

2021-07-27 07:41

? 人氣

KitchenNow台灣總經理吳罡。(圖/陳明仁攝)

KitchenNow台灣總經理吳罡。(圖/陳明仁攝)

台灣宣布三級警戒長達兩個多月,如今終於調降,即便仍有零星個案,但疫情終將消散;在這段百業求存的日子裡,企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風傳媒》採訪個中佼佼者,整理出企業拚轉型、玩創意、抓趨勢等三大心法,作為這次疫情過後,企業應該學會的三堂課。以下是KitchenNow台灣總經理吳罡接受《風傳媒》專訪內容。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雲端」幾乎成了共同解方,就連過去強調實體,比裝潢、比氣派的餐飲業者都開始鬆動,面對存亡之際,甚至不少人開始評估雲端廚房的可行性;隨著外送平台蓬勃發展,一場餐飲業的革命正在悄然成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月中,全台無預警進入三級警戒,根據智慧餐飲平台iCHEF統計,在之後的一個多月裡,餐飲業者營收平均下滑七成;觀察與台灣相似度較高的日本經驗,面對這般重大天災,餐飲業頂多支撐六個月,接下來恐怕就得面臨兩極化的結構性改變──僅負擔低的小型餐廳、口袋深的大型集團有望存活。

有鑑於此,不少餐飲業開始尋求可長可久的經營之道,近年國外風行的共享外送廚房也逐漸受到重視。

曾任Uber台灣總經理的吳罡在去年轉戰雲端廚房,接任外商KitchenNow台灣總經理一職,他認為,這場疫情已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即便疫情過後,雲端廚房仍會是餐飲業的重要選項之一。以下是訪談摘要:

《風傳媒》問(以下簡稱問):這波疫情下,有餐飲業者找上你們嗎?

吳罡答(以下簡稱答):自從三級警戒、餐廳無法內用後,很多大型的餐廳都受傷慘重,他們主動聯繫我們,詢問轉型雲端廚房的可能性。事實上,因為我們背後是跨國集團,所以類似問題對我們來說,都是有答案的。

在國外,這波餐飲業轉型的浪潮比我們早了一年半,一些擁有四、五十家連鎖店的餐飲業者如果沒有設法轉型,幾乎都在一個月內倒光;當然,也有不少因為禁止內用,大品牌轉往雲端廚房平台的案例,他們的品牌依舊存在,只是改做外送市場的生意,在租金、人力成本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即便受到疫情衝擊,多數也能打平,甚至小賺。

比方說,菲律賓的速食店品牌Jollibee快樂蜂、Pizza Hut必勝客在印度市場,都為了因應疫情,一口氣關掉全部實體店面,改在雲端廚房開業,當成本下降,整個品牌就可以存活下去。

由於國外很多餐廳都轉型了,國內餐飲業者也越來越多人知道雲端廚房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我們很可能是他們在疫情之下的一個出口,也是餐飲業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協助他們繼續前進的一種方式。

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期間,台北街頭陷入一片死寂。(圖/徐珍翔攝)
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期間,街頭呈現一片死寂。(圖/徐珍翔攝)

問:能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和我們說說雲端廚房究竟在做什麼?

答:從視覺上來看,就是把一個共享空間隔成很多間廚房,裡面有出餐的通道、取餐的櫃台,類似以外送為主的美食廣場,所以餐飲業者只需要有廚師,專心創造美食,因為外場的服務生、收銀員等等,我們都會提供;在硬體上,不只排水、截油、水電及瓦斯管線等基礎建設必須符合政府規範,現場連外送員取餐、供應商上下貨的動線,都規劃得清清楚楚。

過去一個新的餐飲品牌要找據點,可能會優先考量百貨公司的美食廣場,因為有人流才可能支撐起一家新店,不過,當外送平台出現後,一家餐廳可以接觸到的消費者,不再是一個廣場裡面的人,而是半徑兩、三公里內的住戶、上班族,至少是一整個生活圈了,所以我們雲端廚房找點的邏輯,也和過去的餐廳不同。

我們會從外送平台的角度去思考,以前所謂的精華地段,如果周遭的外送需求不大,那我們就不認為它精華了;與其找忠孝東路上的店面,還不如退後一百公尺,到大安路、仁愛路的巷子裡頭,對雲端廚房來說,那些地方依舊精華,但租金卻是天差地遠,才有競爭力。

我們評估一個地點,會先在地圖上畫出半徑兩、三公里的圓圈,分析裡面的公司行號及住家數量,以及人口密度、同業競爭程度等等,進而推算外送需求、客單價高低,藉此找出最具競爭力的地點。以內湖來講,雖然科學園區中午有足夠的用餐需求,但一到晚上就沒人,在粥多僧少的情況下,生意等於只做半天。

問:傳統餐廳還有看得見的人流,雲端廚房如何幫助進駐餐飲業者獲得訂單?

答:這就好像一個品牌在選擇百貨公司,通常只會要求一件事「想辦法帶人流給我」,所以百貨才會有週年慶、各種促銷活動。同樣地,我們也會幫進駐業者分析數據,教他們如何提升自己在外送平台上的排序,你知道嗎──外送平台上,其實多數人不會滑超過第二頁。

一些大型的雲端廚房業者,其實背後都有一整個營業客服團隊,可以提供各種專業建議。舉例來說,我們從大數據發現,外送平台上,一個品牌提供的餐點最好不要超過三十個,否則就會造成選擇障礙,導致消費者失去耐心按下「上一頁」,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選項搭配套餐,來拉高客單價、提升營業額才是關鍵。

在營運端,我們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出附近一共有多少間餐廳,平均客單價是多少,其中,中式、西式、越式又分別有多少間,以及附近消費者的各時段需求量是多少等等,藉此讓進駐業者知道,自己的競爭力究竟如何,該如何調整。

問:雲端廚房在疫情下有龐大需求,疫情過後又該怎麼辦?

答:其實,雲端廚房只是衍生的一種模式,在疫情下真正崛起的,其實是外送平台,只要一支手機,就可以快速定位、快速點餐、等待外送;我想,不管有沒有疫情,人的習性就是追求簡單、方便、懶惰,點完東西就送到手上,無論飲食、生活用品都是一樣的,所以疫情只是一個契機,打開了,它就會一直存在。

疫情過後,我認為雲端廚房對兩種人有吸引力,首先是自己想開店的新手,因為過去要開一家實體店,光是租金、裝潢、設備等成本,可能就要先燒掉三、五百萬了,但很現實的是,餐飲業第一年的存活率平均只有16%,如果還遇到疫情這類天災人禍,那不好意思,錢等於全丟水裡了。對他們來說,找雲端廚房的風險真的很低。

比方說,有個做古巴三明治的業者來找我們,相較於幾百萬的實體店面成本,他算一算,五十萬就可以開店了,一百萬還可以撐八個月到一年,試試看也無妨;受到疫情影響,一些原本就有店面的業者也會來詢問,因為他們這次都嚇到了,所以會開始評估風險,設法降低租金成本。

根據經驗,第二種會嘗試雲端廚房服務的,其實是區域型的中大型餐飲業者,他們原本就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只不過可能今天想從士林到東區拓點,比起一口氣砸下三、五百萬開店,還不如先利用雲端廚房,在當地花個一年試水溫,確定有足夠客群、餐點有競爭力後,才真正在附近開店。

未來,雲端廚房只會越來越競爭,因為外送平台崛起的關係,一些現有空間使用率不高的餐廳也可能轉型,與其平時空在那邊,還不如分割給四、五個新品牌當作廚房,讓整個空間的美食產能增加;像是南京東路三段上,就已經有咖啡廳重新裝潢,變成四個品牌同時進駐的案例。

不過,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透過雲端廚房,可能會催生出更多新的品牌,帶給台灣消費者更多選項,其實,雲端廚房也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我們希望把台灣餐飲業帶到一個新環境之下。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