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北約的開路先鋒─回顧1945年的「暴食行動」

2021-06-06 07:10

? 人氣

外號「血腥一百」的第100轟炸機大隊B-17轟炸機,向荷蘭佔領區的民眾空投食物,注意這些糧食多數沒有綁降落傘,一切空投任務只能低空進行。(第10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外號「血腥一百」的第100轟炸機大隊B-17轟炸機,向荷蘭佔領區的民眾空投食物,注意這些糧食多數沒有綁降落傘,一切空投任務只能低空進行。(第10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在擊敗納粹這一點上,到底美國還是蘇聯的貢獻比較大?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固然蘇聯牽制並且消滅了80%的德軍,可為什麼最後是美國成為了歐洲各國公認的領袖?為什麼蘇聯與其所領導的華沙公約組織走入歷史,美國創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卻不斷擴大,吸引新的會員進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蘇聯紅軍打敗了納粹,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納粹。凡是蘇聯佔領的東歐土地,伴隨而來的不是姦淫擄掠就是貧窮與飢荒。美國光復的歐洲土地或許沒有蘇聯多,美軍也不是第一個打入柏林的部隊,但美國至少避免了東歐收復區的悲劇在西歐上演,又以「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來幫助西歐盟國走上經濟復甦的道路,從而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威望。

蘇聯或許趕走了納粹,但是帶來富裕的卻是美國,這個觀念直到今天還是廣為歐洲人民,尤其是遭受過蘇聯佔領蹂躪的東歐人民所信服。美國戰後在歐洲行仁政最具代表性的表現,莫過於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的柏林空運,為遭到蘇聯紅軍封鎖的西柏林民眾空運糧食與生活用品。此舉讓三年前還遭受美軍空襲的西柏林居民改變了對美國的觀點,徹底相信美軍為仁義之師。

直到今天,柏林空運的歷史在歐洲還有全世界仍是那麼的光榮神聖,神聖到連筆者想去找柏林空運的負面評價都找不到。即便是當今與美國對立的中共與俄羅斯,也很難找到柏林空運的歷史汙點。所以在進入主題以前,筆者在此向各位讀者們徵集有沒有負面解讀柏林空運的觀點或者文獻,最好是從歐洲人或者柏林人的角度出發,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不同的視角。

言歸正傳,其實早在柏林空運以前,甚至納粹德國正式向盟軍投降以前,駐防英國的美國陸軍航空軍就已經向歐洲佔領區的飢民提供人道援助了。在稍早筆者投稿的《亞歷桑那大沙漠上的二戰史─皮馬航太博物館》一文中,筆者就提到美軍曾經向飢荒中的荷蘭人民空投糧食,即1945年5月1日到5月8日執行的「暴食行動」(Operation Chowhound)。

加入納粹武裝親衛隊的荷蘭人,致力於以國家社會主義統一歐洲,犯下累累戰爭罪行,可荷蘭一般民眾還是無辜的。(許劍虹提供)
加入納粹武裝親衛隊的荷蘭人,致力於以國家社會主義統一歐洲,犯下累累戰爭罪行,可荷蘭一般民眾還是無辜的。(許劍虹提供)

被報復的「榮譽亞利安人」

關於荷蘭大飢荒的歷史,筆者還是要搬出英國學者洛韋(Keith Lowe)的大作《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充滿復仇、內戰與種族清洗的血腥之地》(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來向國內的讀者介紹。而根據洛韋的說法,納粹佔領軍不只沒有針對荷蘭人的種族滅絕政策,還將他們視為日耳曼民族的同胞看待。

就如同寫有《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的荷蘭學者布魯瑪(Ian Buruma)所回憶,許多荷蘭人在戰時相信了德軍的宣傳,甚至成為納粹侵略歐洲的幫兇。約有25,000名荷蘭人志願加入武裝親衛隊,致力於以國家社會主義統一全歐洲。據統計,加入武裝親衛隊的非德國籍軍人當中,又以荷蘭人為第一大宗。

不過到了戰爭末期,陷入兩面作戰且自身難保的德國,也不得不開始大量搶奪荷蘭的資源。洛韋指出:「到了1942年初,穀物儲量已經幾乎用罄,全國的肉豬頭數也因為缺乏飼料而下降了25%,給國民的麵包與肉類配給聯袂下修。即便是1943年的大豐收,也沒能讓危機遠離。配給固然迴光返照地短暫回升,但最終還是回歸縮水的大勢。」

更何況諾曼第登陸之後,英美盟軍在進攻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中遭到挫敗,讓光復荷蘭的時程延遲了整整九個月。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又號召荷蘭鐵路工罷工已策應盟軍反攻,更讓德國佔領當局下定決心報復「不知好歹」的荷蘭人。德軍不只搶奪糧食,還放水淹沒了荷蘭超過20%的農田。

英軍向荷蘭兒童派發食物,幾乎不可能在蘇聯占領區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英軍向荷蘭兒童派發食物,幾乎不可能在蘇聯占領區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荷蘭大飢荒的慘況

洛韋指出,荷蘭淪陷區到戰爭結束時的官方每日食物配給已低到只剩400大卡,甚至比納粹集中營裡囚犯能領取到的糧食還要少。光是以鹿特丹的情況來看,糧食就不是用「少」來形容,而是根本蕩然無存。他表示:「阿姆斯特丹的記者形容這座荷蘭大城是『一處超大的集中營』,裡頭上演著『堪比貝爾森與布亨瓦德的恐怖畫面』。光這一座城,餓死或餓到病死的就超過5,000人。」

貝爾森(Bergen‑Belsen)與布亨瓦德(Buchenwald),為德國境內兩大關押猶太人的納粹集中營,如果阿姆斯特丹被形容成比這兩個地方更恐怖,那麼荷蘭大飢荒的慘狀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當英美盟軍在1945年5月挺進荷蘭西部時,已經有10萬到15萬民眾進入水腫狀態,死亡人數則落在16,000到20,000之間。

荷蘭大飢荒,稱得上是隨著歐戰勝利而來的人道危機,如果這場人道危機是發生在蘇聯解放的任何一個國家,當地百姓要面臨的只會是雪上加霜的人道悲劇。更何況荷蘭有那麼多參加納粹的志願兵,更是賦予蘇聯紅軍在佔領荷蘭之後,大規模姦淫擄掠的正當性。幸運的是,荷蘭沒有被劃在蘇聯佔領的範圍之內,他們遇到的納粹統治者們也還算是一群「開明派」。

擔任納粹荷蘭末代總督的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是來自奧地利的納粹份子,還是1938年3月德奧合併前的最後一任奧地利總理。受到日耳曼民族主義號召的他,不只發電報支持納粹吞併自己的祖國,而且還積極參予對猶太人的迫害。只是到了1945年,他也認清了納粹即將戰敗的事實,不願意跟著希特勒一起陪葬,於是與英美展開談判。

最終在賽斯-英夸特與德意志國防軍荷蘭司令官布拉斯科維茨(Johannes Blaskowitz)將軍的同意下,荷蘭境內的德軍同意不向飛入荷蘭領空執行人道救援行動的英美軍機開火。由英國皇家空軍發起的「曼納行動」(Operation Manna)及美國陸軍航空軍發起的「暴食行動」,才終於有了執行的空間,荷蘭人再度因為他們的西歐人身份得到了特殊關照。

若無來自美英兩軍協助,戰後荷蘭人注定要陷入悲劇。(攝於皮馬航太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若無來自美英兩軍協助,戰後荷蘭人注定要陷入悲劇。(攝於皮馬航太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拯救尼德蘭的美國人

荷蘭傳統上被視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所以英國皇家空軍的「曼納行動」發起日較「暴食行動」早了兩天,為1945年4月29日。以英國為基地的美國陸軍第8航空軍第3航空師,動員了10個轟炸機大隊共400架的B-17轟炸機向荷蘭空投糧食,執行「暴食行動」。所有的B-17都卸下了炸彈與防空機槍,以盡可能在機艙裡塞滿食物。

德軍在布拉斯科維茨將軍的約束下,沒有對飛行在人道物資空投行道上的B-17轟炸機開火,雖然仍有個別不知情的德軍對空中的飛機開槍,導致一些B-17返航後發現機身上有彈孔。不過一個禮拜下來,美軍僅損失三架B-17,而且損失的因素全部都來自於意外。可見德軍的配合,是「暴食行動」獲得成功的一大關鍵。

美國在這次行動中,展現了龐大的物資動員能力,光是在5月1日到5月3日,就向阿姆斯特丹機場投下了800噸K級軍用口糧。來自第3航空師方面的統計,顯示美軍共執行2,268架次的任務,向荷蘭投下4,181噸的糧食。雖然這4,181噸糧食中,真正順利送到荷蘭飢民手上的只有2,191噸,可幫助也已經很大了。

以皮馬航太博物館的主角390轟炸機大隊為例,他們就投下了2,191噸當中的216噸。如果再把英國皇家空軍的行動涵蓋進去,美英盟軍空投下的糧食總噸量高達11,000噸,拯救的無辜生命不可計算。盟軍在二戰末期也曾空襲過納粹佔領下的荷蘭,並造成相當程度的平民傷亡,不過英美兩軍在這場人道救助的表現,還是大幅度贏回了荷蘭人民的支持。

戰後荷蘭臨時政府能重新建立荷蘭王國,避免這個低地國赤化的一大關鍵原因,就是荷蘭百姓曾親眼目睹蘭卡斯特轟炸機和B-17轟炸機低空飛入,向他們投下糧食的動人畫面。他們相信救人比殺人更重要,所以願意擁護對飢民執行人道救援的英美盟軍,而不是光打贏納粹的蘇聯紅軍,更何況如果沒有1938年到1941年那短暫的德蘇蜜月期,或許荷蘭也不至於淪落到被納粹佔領的窘境。

參加「暴食行動」的第390轟炸機大隊,在皮馬航太博物館裡有屬於自己的專屬特展機棚,大家可前往參觀。(攝於皮馬航太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參加「暴食行動」的第390轟炸機大隊,在皮馬航太博物館裡有屬於自己的專屬特展機棚,大家可前往參觀。(攝於皮馬航太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打造歐洲共同體?

也是以二戰時美軍運補中華民國的駝峰航線,加上「暴食行動」的經驗,美軍才能夠在三年後的柏林空運中大展身手,防止另外一場人道危機在西柏林爆發。荷蘭與西德後來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抵禦華沙公約組織的關鍵力量。直到今天,荷蘭也還是北約對外干預行動的中流砥柱,從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到21世紀空襲伊斯蘭國的任務,稱得上是無役不予。

很難想像,如果當年沒有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軍向荷蘭伸出援手,戰後的歐洲地緣政治格局會是如何?筆者過去有一位法國同事,其祖父參加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立場卻相當反美。他認為如果1945年解放巴黎的是蘇聯紅軍而非英美聯軍的話,今日法國能有更高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所以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不過如果真的在1944年到1945年解放巴黎的是紅軍,那麼屆時還有沒有戴高樂上台的機會,其實筆者都相當懷疑。更何況戰時支持維琪法國的法國人數量也不少,只怕蘇聯紅軍進入巴黎後,以此為由屠殺法國平民百姓的程度不會輸給在柏林的情況。關於為什麼會有不少法國人希望蘇聯解放,筆者會留到未來與各位分享,但事實可以證明,戰後西歐人的日子過得普遍比東歐人還要好。

以「暴食行動」還有柏林空運為基礎,美國在戰後迅速成為西歐公認的自由世界領袖。英國雖然為此相當牴觸,但考量到沒有「馬歇爾計劃」就沒有一個強大的西歐大陸來抗衡蘇聯,最終還是選擇了容忍。靠著美國的協調,法國也才願意與西德和解,為今日歐洲一體化的局面埋下伏筆。如果只是打倒納粹,而沒有辦法讓歐洲人富起來,又怎麼會有今天美國在歐洲的威望呢?

當然筆者也不希望被讀者們認為是美國的傳聲筒,就如同我在前言裡面提到的,包括荷蘭人與德國人在內的許多歐洲人,可能也如蘇聯或者中共一般認為美國的善行不過是「包了糖衣的毒藥」,目的是要以非歐洲國家的身份牢牢掌握住歐洲,不讓歐盟或北約擺脫美國走向獨立。如果有類似的觀點,筆者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來理性探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