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雷蛇香港上市案

2017-11-24 05:50

? 人氣

雷蛇在香港成功上市取得五隻獨角獸的估值,證明硬體創業非常適合小國創業家,剩下的就只有創辦人是否有從一開始就進軍全球的魄力了!(取自雷蛇官網)

雷蛇在香港成功上市取得五隻獨角獸的估值,證明硬體創業非常適合小國創業家,剩下的就只有創辦人是否有從一開始就進軍全球的魄力了!(取自雷蛇官網)

Roku在美國上市後,又有一間硬體新創上市了,這次是所有宅男們都再熟悉不過的電競設備大廠雷蛇(Razer),上市地點是香港證交所(股票代號1337),11月14日上市開盤後股價就升抵4.7港元左右,最近一個交易日拉回到和上市價差不多的4.1港元左右,市值約HK$36B,折合美元$4.6B,是隻不折不扣的獨角獸,比現在Roku的$3.8BFitbit的$1.5B以及風光不再的GoPro的$1.22B都還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雷蛇11月14日在香港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擷取自Google Finance)
雷蛇11月14日在香港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擷取自Google Finance

有趣的是,這是我少數對於硬體新創的市值抱持疑問多於答案的,而且還是一個我很欣賞的品牌,由我所欣賞的創辦人陳民亮(Min-Liang Tan)所創辦和經營,且其所在的市場(電玩)也是穩定高成長的市場。

尤其這個專欄的長期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常說硬體新創很早就開始賣產品,有容易分析的毛利率和現金流,因此買賣雙方(包含上市時的多空雙方)比較容易達成對公司價值的共識。但雷蛇上市的訂價以及現有的市值,讓我不禁更深入挖進他們的上市申請書去多家理解。

上表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作者提供)
上表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作者提供)

上表中我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我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雷蛇和同樣最近才剛上市的Roku的數字長得很像,前一會計年度營收都在四億美元上下,年度營收成長都在25%左右,毛利率也都在30%左右,不過在香港上市的雷蛇現在的市值$4.6B應是比Roku高了兩成左右。

如果考慮到 Roku很努力增加他們非硬體的平台營收以及毛利率,而雷蛇完全都是靠硬體銷售,按照一般人對於軟體和硬體生意的觀感差異來說,市場應該要給Roku比雷蛇更高的市值才對,但實際情形為相反。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市值差距兩成其實並不多,因為這些科技股票的波動率大概也不會低於兩成。但Roku現在$3.8B的市值,很大部分來自於本文落筆前一週華爾街議論紛紛的股價暴漲——從$20漲到$40,價格幾乎翻倍,因此如果單就過去歷史數據(上表所整理的營收、成長和毛利率),Roku上週股價暴漲前的市值(低於$2.0B)是遠比Razer現在的市值低得多的,儘管兩者的歷史數字長得很像。

跟Fitbit比起來,市場的反應就更加令人好奇。客觀來說,Fitbit的確成長表現不再,但也還有17%,營收更是高達雷蛇的5.5倍有餘。毛利率也是比較高的39%。這樣一間產生鉅額現金流的公司,竟然市值只有小老弟雷蛇的三分之一,如果華爾街不是掌握了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資訊,我們就只能怪投資人「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而同樣以品牌為主要競爭力的GoPro下場就更淒慘。儘管去年還做了雷蛇3倍的營收,毛利率也更高,但營收大幅衰退近三成,市值也慘跌到雷蛇的四分之一左右。但這部分對比我們還可以解釋,一方面電玩市場的確是一個持續高速成長的領域,而雷蛇則是其中領導品牌,而且電玩硬體是必需要時時更新的(鍵盤和滑鼠是耗材、主機得升級⋯⋯)。相對的GoPro則陷入運動相機市場舊有產品已經夠用,新產品又觸及不到更廣大的用戶群,因此營收持續看低的風險很高。

所以問題就來了:雷蛇儘管是一家讓人興奮的、成長中的硬體新創公司,但憑什麼他能夠享有高達將近五隻獨角獸的市值?

在討論這件事之前,我們先看看華爾街對於Roku上週股價暴漲的可能解釋之一:軋空(short squeeze)。

所謂的軋空,指的是市場上某檔股票價格快速攀升,導致放空者必須回補放空部位的股票,導致股價進一步攀升,結果就是放空者被「擠軋」到被迫放棄空頭部位,承受損失出場。要注意的是,軋空很有可能人為造成,雖然可能會觸犯操縱市場的相關法規,但是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很高調的軋空故事,包含2008年保時捷軋空福斯汽車的放空者、造成福斯汽車股價暴漲、短暫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的知名事件。

根據The Motley Fool網站的科技專家Evan Niu的分析,Roku雖然總共有將近一億股股權,但是裡面只有18.1M股的A股是真正在公開市場交易,B股是由內部人士(創辦團隊、風險資本投資人以及員工)持有,只有在他們轉換成A股時才有可能進入市場。而在那18.1M股可以公開交易的A股中,實際上的浮動股數(float) 估計只有15.7M股,而在十月底股價暴增之前Roku總共有4.8M股被放空,相當於浮動股數的30%!因此,Roku股價暴增有可能是因為公司第三季的財報優於預期,導致股價超乎空頭預料地上揚,空頭被迫回補,導致軋空的狀況。

某種程度來說,十月底大量的空頭部位,顯示投資人對於這家剛上市的串流影音公司未來的不確定感。尤其風險資本股東可能會選在閉鎖期一結束就脫手,放空者可以賭上這一點進行放空,只要他們能夠扛得住短期內股價超乎預期上漲的壓力。結果來說可能因為太多人賭上這一個可能性,造成機械性的軋空和空頭損失出場。

那麼這些跟我們討論雷神的高市值有什麼關係呢?

雷神在外流通股數和交易量資料(資料擷取自Yahoo! Finance)
雷蛇在外流通股數和交易量資料(資料擷取自Yahoo! Finance

根據市場交易資料,雷神在外總股數為8.86B,而上市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量為254.15M,相當於總股數的2.86%。如果是一間成熟公司的股票,這並不是特別低的數字。但是雷神在上市當天總共出售了1.06B新股(募得$528M美元),第一天交易量高達893M股,如果不考慮當沖,幾乎是所有新股都換了手,套利出場,之後每天交易量迅速下降,到了本文截稿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交易量只有37.6M,相當於總股數的僅僅0.4%!

雷蛇上市前的股權分佈(擷取自上市公告)
雷蛇上市前的股權分佈(擷取自上市公告

上圖為雷蛇上市前的股權分佈,其中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民亮透過家族信託持有公司41.3%,主要投資人Lim Kaling則透過多家公司持有將近30%,其他上市前的投資人(包含李嘉誠的Horizon Ventures)共持有24.68%,剩下的5%股份分散在董事和小股東身上。

簡單來說,雷蛇在上市前是由兩大股東(陳民亮和Lim Kaling)佔有超過七成股權,上市後這兩者的持股被稀釋為六成左右,但是仍然高度集中,而其他IPO前的投資人也都還在閉鎖期,因此整個雷蛇外部流通的有效股數是相對低的,這一點也反映在成交量迅速下降到總股數0.4%左右這個事實。

我們知道成交量低的股價並不能完全反映一間公司的價值,這也許部分解釋了雷蛇相對於Roku似乎過高的市值。當然這並不代表雷蛇的高市值是任何人刻意「做」出來的,很有可能只是單純大股東們想要繼續保有公司控制權,而不願意賣出法規下允許出售的股票。

特別是香港證監所的法規堅持一股一票投票權,並不像美國可以容許創辦人在賣出老股的同時,用具有特別投票權的股票保留公司控制權——別忘了這就是阿里巴巴放棄香港證交所,出走到美國上市的關鍵原因——所以可能大股東們不在乎也不介意短期公司股價和市值是高是低,他們在乎的是長期是否能分到股利,就像許多亞洲的傳統投資人一樣。

最後,雷蛇這樣一間創立在新加坡的新創,開發並銷售美式的電玩消費電子產品,最後在香港成功上市取得五隻獨角獸的估值,向我們證明了硬體創業有著無窮的國際擴張潛力,非常適合小國的創業家,剩下的就只有創辦人是否有從一開始就進軍全球的魄力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