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台鐵太魯閣號事故敲響台灣系統失靈的警鐘

2021-04-14 05:50

? 人氣

多年來一些熟知台鐵內部作業的人士在這次太魯閣號事故發生之前,早就已經大聲疾呼:台鐵工地與安全管理長期鬆散,倘若這樣的體質不改,那麼台鐵的交通安全便時時堪憂。其實台鐵內部也心知肚明改革已勢在必行,如同2018年普悠瑪號翻車事故後,台鐵配合交通部進行總體檢,在長達345頁的報告全文裡詳列了144項必須列管改善的項目,但至今仍有35項未獲改善解除列管。表面上好像大部份問題(109項)都得到改善了,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檢視未獲改善的35項內容,包括組織的行車控制中心、事故分析與對策、票價檢討與營運、以及資產分離等議題,才是真正台鐵改革的核心重點,而且至今無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改革這麼難?恐怕這已不光是台鐵內部行政管理的問題而已,而是關係著行政官員與一般民眾如何看待公共政策的心態,這涉及整個台灣社會的深層文化──注重表面形式的效果總是多於紮實的基本工夫。讀者應該還記得2019年10月1日南方澳大橋在無風無雨的日子突然斷裂崩塌造成多名外籍漁工死亡,事故發生後大家(包括官員與民眾)這才突然想到全台灣到底有多少橋樑有多久沒有檢修了?原來,許多政治人物口中所標榜的公共工程政績,在它們完工之後從來就沒有檢修過!

更荒謬的是,有時候不檢修還好,一旦編列經費檢修了,檢修本身才是造成事故的禍因。這次太魯閣號事故的邊坡整修工程,就是隷屬於交通部與台鐵局在2015年提出來總經費高達275億元的「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也正是這個計畫才讓李義祥等人有了承包施工的機會。諷刺的是,台鐵空有275億的經費和改善行車安全的計畫,但政治人物好大喜功的習性不變、行政官僚因循僵化的本質不變,公共建設的招標系統不變、民間承包商的工安心態不變……,那麼,任何安全改善計畫都沒有用,甚至這些安全改善計畫本身還會變成不安全的肇因。如同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所說:以日本人眼光看待,台灣基礎建設並不紮實,只在乎當下的選舉效應,卻不注重長久的發展建設。細細想來,大概只能歸因於台灣不注重紮實的基本功。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一些國際知名的品牌常在其他國家設廠製造產,但熟知內情的人士都知道,同一個產品是日本廠、台灣廠、或越南廠製造,其品質優劣卻不盡相同,所以總有人指定要買日本廠而避開東南亞國家的製造廠。理論上,同一品牌的產品均有其統一規格的製程及原物料,但為何相同的SOP流程在不同的國家製造卻有了品質的差異?於是日本廠的優於東南亞各廠,難道還看不出原因嗎?因為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職場向來以嚴謹著稱,而有些國家的民族性又以疏懶聞名,即使有規定的標準流程,從管理到生產總會想出一些省略的步驟出來,更不用說有些國家的民族性還自以為聰明地擅改某些標準流程(就是指台灣)。於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就有了差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