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戰略清晰」之日,就是統一之日

2021-04-18 06:10

? 人氣

美國務院宣布最新的台美交往準則,台美官員將得以至對方官署進行互訪活動。(合成圖)

美國務院宣布最新的台美交往準則,台美官員將得以至對方官署進行互訪活動。(合成圖)

葛來儀認為美國轉向「戰略清晰」形同將北京逼到牆角,反而促使中國大陸「做出入侵的決定」。美國時間4月9日,美國務院宣布最新的台美交往準則,台美官員將得以至對方官署進行互訪活動。若以單一事件看待此事,只會得出「川規拜隨」,反中基調不變,這種於簡化的結論。如果我們想知道拜登朝代的中美對抗形勢,就不能這麼簡化看待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重點在於美國是否能執行「全政府策略」(all-of-government),以及是否能在台海問題上轉為「戰略清晰」,落實以法律形式協防台灣。

「全政府策略」並沒有一致的定義,簡單說,就是全國動員幹大事,包含政府各部門步調一致,軍民合作,共同朝向某個目標前進。

早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就喊出口號要以「全政府策略」應對中國挑戰,2020年5月,白宮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重要涉外高層一致表明對華戰略正進入全面動員實施階段。但有嗎?

如果是「川規拜隨」,表示「全政府策略」基調不變,問題是,盟友並沒有看到足以稱之為「全政府策略」的具體行動,因為對盟友而言,美國的「全政府策略」應該意味著對自己的「全面性友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對盟友仍採取「該友好的地方友好,該算帳的地方算帳」。

不同美國部門的臉色是完全不同的,台灣就是明顯的例子。

在美國務院的笑臉背後,是美貿易代表署的撲克臉,在反萊豬公投的問題上,透過駐美代表蕭美琴,經濟部長王美花等人,不斷施壓台灣解除限制。在「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對待朋友的立場上,確然是「川規拜隨」,但這也反映出美國並沒有真正實施「全政府策略」,不同部門並未協調出對待盟友的一致性步調。

換言之,「高官可交流,人民吃萊豬」成為台美關係裡非常突兀的現象,若不是當前執政黨

純屬「倒貼美國黨」,也不會有這種高度反差與反萊豬公投。

各行其是的現象,不只出現在美國的貿易部門與外交部門,也出現在軍事部門與外交部門,印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4月7日,美第七艦隊驅逐艦,在未知會印度的狀況下進入印度專屬經濟海域,印外交部公開質疑美方未遵守「聯合國海洋公約」。

事實上,美國一直拒絕加入「聯合國海洋公約」,這次第七艦隊甚至強悍反擊,表明印度需事先知會的主張「不符合國際法」。更強悍地表示,這次的自由航行任務就是「挑戰印度對海洋國度的主張」,以維護國際法承認的海洋權利。

為了圍堵中國,坐實「亞太北約」,美國近年對印度的拉攏不遺餘力,但軍事部門顯然不想與外交部門一起陪笑臉,因為印度軍備有大量的「俄羅斯製」,還購買了俄羅斯的先進防禦系統。由於美國有「以制裁法反擊美國敵人法案」,又由於拜登將俄羅斯視為「敵人」,因此美印之間也存在重大矛盾。

近期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因為怕印度「跑票」,美方對此問題小心翼翼,但顯然並未解決此事,也才會有第七艦隊「不禮貌的自由航行」。當然也可以將軍事部門的撲克臉,視為外交部門的籌碼,但有鑒於印度傳統的「不結盟主義」,不能不說這是著險棋,顯示拜登政府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權衡不易,兩造難以整合成同一張臉的事實。

印度尚且如此,就更別說美國與歐洲的複雜矛盾了。

「全政府策略」若不紮實,「亞洲北約」就無法實現,圍堵網處處「缺角」,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就很難狠踩北京底線。而所謂「戰略清晰」之基礎,就是圍堵網的絕對牢實 —— 台海有事,四方來援。

將各種單一事件整合在一起看,大致可窺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是摸著石頭過河,按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的形容,目前處於「跌跌撞撞」的狀態。處境與川普一樣,現任美國總統自己都抓不準對華政策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難怪「全政府策略」難以完全實現。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談「放棄戰略模糊」的報導,引起了不少亞洲觀察者的注意,紛紛對此觀點加以分析。該文中有專家主張,美國轉向「戰略清晰」有助於降低北京誤判。但該文也有反對「戰略清晰」的主張,該論者台灣人都很熟,就是CSIS的葛來儀。

熟悉台灣政治生態的葛來儀否認CSIS邀請柯P演講。(郭晉瑋攝)
葛來儀認為美國轉向「戰略清晰」形同將北京逼到牆角,反而促使中國大陸「做出入侵的決定」。(資料照,郭晉瑋攝)

葛來儀認為美國轉向「戰略清晰」形同將北京逼到牆角,反而促使中國大陸「做出入侵的決定」。在這一點上,卜睿哲也持相同看法。兩人都主張美國挺台,正確地說,是主張「精明地挺台」,以免美國為此付出高昂成本。

白話說,「戰略清晰」就是直球對決,因此才說其基礎是紮實的包圍網。從美國務院最新的台美交往準則來看,仍屬「不涉主權的交流」,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顯示拜登政府很努力地在打「擦邊球」,而「戰略模糊」就是擦邊球。

美國內部無論持什麼主張,都牽涉各方利益,因此不能將「戰略清晰」的主張視為「愚見」,沒有人是傻瓜。川普去年說了大實話,砲轟五角大廈高層只想打仗,讓軍火商開心。可見那些主張「戰略清晰」的人士背後,屬於哪種利益結構。

從美國海軍艦艇的老舊,亞洲北約的難以成形,以及美歐關係的不若以往,種種情節可看出,就算不考慮美國內部問題的深重包袱,今天的美國也難以在台海問題上與中國直球對決

當然,內政與外交往往是環環相扣的,將內部問題轉移到外部,也是常見的政治手段,但必須屬於可控範圍,如炒作香港與新疆問題,隨時可「獲利了結」或「認賠殺出」。

反觀台海問題,牽連甚廣,風險極高,屬於北京「特粗的紅線」,正常狀況下,華盛頓不會瞎到看不見這個深淵,除非連美國內部的問題都已失控 —— 這才是真正夠份量的不可控因素。

有鑒於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中美對抗的前景不好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轉向「戰略清晰」之日,就是兩岸統一之日,因為若連家門前失火都無動於衷,中共是會倒台的。

論「全政府策略」,走舉國體制的中國,一定做得到,並會做得徹底。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