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朝貢體系」與「劣質殖民」

2021-03-07 07:00

? 人氣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必須放在「朝貢體制」傳統之中才能理解。(AP)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必須放在「朝貢體制」傳統之中才能理解。(AP)

「朝貢體制」:樂此不疲的賠本買賣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五日,曾在伊拉克戰場上戰功卓著的「瘋狗將軍」、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Mattis)訪問日本時,用「大明王朝」諷喻中國企圖恢復「朝貢體制」的野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今的中國似乎想要恢復明王朝的冊封體制。也許是想把周邊地區全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不過在現代世界裏,這種做法絕對行不通。

二〇一八年九月四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科茨(Dan Coats)在「情報及國家安全峰會」上指出,美國「愈來愈了解中國的野心」,中國的野心主要在於削弱現行的國際體系,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必須放在「朝貢體制」傳統之中才能理解。漢代以來,能否讓「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以及朝貢國的多少,成為衡量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標。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曾經提出「中國世界秩序」之理論:一千多年以來,無論從政治、經濟與歷史發展角度而言,中國皆居於東亞地區中心位置。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處理與周邊地區關係,或者說與「非中原」民族之間的關係時,中國都帶有濃厚的中心主義與優越自負的色彩。「中國世界秩序」的實踐,同時具有「等級制」與「同心圓」特質,分為中原地帶、內陸亞洲地帶與外圍地帶,由內向外擴散,並藉由朝貢制度、朝貢貿易、冊封、宗藩(內、外藩)等模式來呈現。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後,斐濟駐台北辦事處旋即撤館。(中新社)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中新社)

歐洲國家將貿易擴張作為政策的最終目的,中國的王朝則將「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作為最高目標。明朝洪武年間,桂言良在《上太平治要十二條》中提出輕貿易重政治(面子)的政策取向:「夫馭夷狄之道,守備為先,征討次之,開邊釁,貪小利,斯為下矣。」在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以前,此一朝貢體系乃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君主與外邦之間外交與貿易事務提供實踐範本。歷代皇帝藉此制度,賦予鄰邦統治者王位、官銜與地位,確立其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外邦統治者則承認中華文明,甚至奉中國皇帝為正朔,以交換商業貿易等利益,彼此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明代是朝貢體系建立得最完備的朝代之一。有明一代,朝貢國家和地區數量之多(一百四十八個),朝貢規模之大,朝貢管理之制度化水準,為以前歷代所不及。明朝設置市舶司「掌海外諸藩朝貢市易之事」,地點原來設在太倉黃渡鎮,後因海防的緣故,移至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在地點的選擇上,朝廷有一個特別考量,「以海夷黠,勿令近京師」。當時,明帝國的首都在南京,皇帝不願外國船隻接近南京,皇帝本能地感到「海上來客」性情狡詐、敢於冒險,對其陸上帝國具有威脅性。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海禁政策隨後與朝貢制度配套,「明朝對外是結合『朝貢』與『海禁』,建立起由國家統一管理外交和貿易的體制」。

朝貢貿易是一件賠本買賣,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唯一的收穫是皇帝的面子和虛榮心。朝廷對朝貢國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朝貢國進獻貢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若干倍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此物「貨于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即一斤合九貫錢。據《明會典》記載,朝廷給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餘。

明帝國對貢品的定價實行區別政策。比如,為在經濟上扶植弱小而「恭順」的琉球,給其貢品的定價比其他朝貢國更高。一般情況下進口錫的價格,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八貫,高出市價十六倍。正常進口蘇木是每斤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十貫,是市價的二十倍。胡椒在產地每斤十九文,運到明帝國的市價是每斤三貫,朝廷給琉球的是三十貫,是市價的十倍,是產地的一百六十倍。朝貢的蘇木和胡椒太多,市場無法消化,朝廷將其分發給文武百官作為俸祿,由此引發官僚群體的抗議。

除了按貢物給錢,大明王朝對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由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特供」產品。此外還有一個名目叫「賞」,對朝貢國的國王、官員和使臣「有貢則賞」,以表彰其恭順,所賞之物大都價值不菲。

就經濟上而言,歐盟與中國的投資協定可視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工具。(美聯社)
大明王朝對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由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特供」產品。(美聯社)

大明一朝自開國之初,就陷入財政困局。陳秀變編著的《中國財政史》指出:「明朝自太祖開國至穆宗時代,外患內憂,人民痛苦,國政已瀕危難。」朝貢貿易是造成明帝國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國紛紛來「貢」,使得朝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一三九〇年,明太祖對禮部尚書李厚吉說:「海外諸國歲一貢獻,實勞吾民。」到了明朝中後期,朝貢制度日趨衰落。

明朝時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看透了朝貢制度的荒謬真相:朝貢關係的本質,「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違背國際貿易和自由貿易的原則,以朝貢取代貿易,最終是損己人利人、得不償失。

「劣質殖民」:伴隨著屠殺輸出文化毒素

馬列主義史觀進入中國以來,中國歷史學者為政治服務,將近代歷史編造成一部「落後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悲情史,從而享有「受害者」的道義優越感及反抗西方的正當性。

與此同時,中國人拒絕承認對中國「本部」的周邊地區及國家的殖民侵略。對於歷代王朝的開疆拓土、東征西討,中國人首先會沿襲「大一統」的歷史觀念和「中央-邊疆」的視角,其次也會受晚晴以來「五族共和之中國」與「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意識的影響,再次還會承續古代「華夷」與「文野」的歷史記憶。如此,中國人對其歷史中污穢幽暗的部分做出合理化解釋。

但是,若站在弱小國家和弱小民族立場上,中國歷代王朝比近代西方殖民者更殘暴兇狠。而且,中國的殖民統治是「劣質殖民」,伴隨著武力所及,輸出文化毒素。在東亞大陸,受中國荼毒最烈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位於中國南方的越南,一個是位於中國北方的朝鮮。

越南與中國中原王朝關係複雜。越南之北部古為百越地,南部為占婆之地。公元前一一一年南越國被漢朝滅亡后,越南北部被置於中國皇朝統治之下達數世紀之久。九六八年,丁部領統一境內割據勢力而建國,宋朝承認其主權,此後越南成為中国的朝貢國或藩屬國。

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政治紛亂,明朝派兵推翻篡位權臣胡氏的政權,並著手進行直接統治,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推動儒學,嘗試漢化統治。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蓝山起义,將明軍驅逐出越南。明朝對越南的直接統治僅維持二十多年。

公元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大革命前一年,越南腐敗衰朽的黎朝即將被日漸強大的阮氏武裝集團顛覆,黎朝統治者向宗主國清帝國求救。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不願放過充當「東亞警察」、顯示其赫赫天威的好機會,命令主戰的兩廣總督孫士毅出兵安南。清兵先打了一個勝仗,進入黎朝首都。然而,清兵燒殺劫掠,大失民心。很快阮氏集團發動突襲,清軍兵敗如山倒。

乾隆怒火中燒,正要派出大軍征討,阮氏政權呈上求和書,願意向清帝國賠罪,條件是得到清帝國冊封。乾隆順水推舟,宣布前線大捷,堂而皇之地將征安南之役列入「十大武功」之中。

但是,此前向朝廷求救的黎朝該怎麼辦呢?《論語》中不是說,天朝應當「興滅國,繼絕世,舉逸世,天下之民歸心焉」嗎?「興滅繼絕」不是天朝上國的對藩屬國應盡的政治義務嗎?

乾隆有辦法自圓其說:大清出兵是為了「興滅繼絕」,這是春秋大義;出兵後發現天心厭棄黎氏,大清「順天而行」,轉而支持天命歸屬阮氏。由此,赤裸裸的現實主義考量被「天命觀」賦予理直氣壯的道德意味,將自相矛盾變成「真理在我」。

如何處置黎氏廢王,乾隆再度展現出中國式權謀。他命令黎氏一眾剃髮,「歸化大清」。如此一來,黎氏一族的人身安全得到乾隆的親自保障,不再擔心被阮氏政權引渡回去遭斬草除根;另一方面,阮氏政權亦不必擔憂黎朝復辟,黎氏一族已成大清子民,喪失了反攻安南的合法性。

近代以來,法國勢力滲入印支半島。清帝國與法國爆發中法戰爭,雖一度獲勝,仍無法挽回越南等中南半島國家被法國吞併之趨勢。強悍的越南人從未將中國視為「父母之邦」,法國的殖民統治畢竟為越南注入近代文明,清帝國對越南內政的干預反倒破壞了越南走向近代化的努力,在中國官方史書中被描述為抗法英雄的黑旗軍,卻被越南人視為燒殺搶掠的外來盜匪。

二戰結束時,中華民國軍隊駐守越南北方、接受日軍投降。迫於中國和法國雙方的壓力,越共領袖胡志明同意北越將作為「自由國家」留在法蘭西聯邦之中。胡志明勸說革命同志接受這筆暫時的交易:「白人在亞洲完了,但如果現在中國人留下,我寧願接下來五年聞法國人的屎,也不願後半生吃中國人的屎。」這句話生動地揭示了越南人對中法國兩大宗主國的不同印象:法國很壞,中國更壞。

中共建政後,出人出錢幫助越共抵抗法、美兩大強權,血戰多年,南北越統一,中越兩國有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很快,兩國因紅色高棉政權而鬧翻。越南出兵推翻中國支持的紅色高棉政權,並遠交近攻,投靠蘇聯,對抗中國,發動排華運動。毛死後,鄧小平掌權,實行對外開放,為獲得美國的資金和技術,給美國的投名狀就是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鄧小平訪美期間,主動向美方提出打越南。此戰轉移了文革後民眾對共產黨的不滿,刺激起民族主義情緒,幫助中共度過難關。直至今日,中越在南海仍存有領土爭端,越南與美國結盟對抗中國。

另一處無法擺脫中國陰影的地方是韓半島。韓國總統盧武鉉曾對美國總統布希說:「中國是在歷史上侵略韓國多達數百次的國家,我們豈能忘記如此刻骨般痛苦的往事呢?」盧武鉉是左派,被認為親北韓、親中國,但其內心對中國充滿仇恨。

中國自視為東亞盟主,歷史上多次凌虐朝鮮。隋唐兩代多次由帝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朝鮮,唐太宗即因征高麗失敗、中毒箭、服丹藥而亡。

明清易代之際,清帝國發兵懲罰忠於明朝的朝鮮,逼迫朝鮮君主臣服。自詡為「小中華」的朝鮮吞下此奇恥大辱。

十九世紀下半葉,清帝國自身難保、被迫融入「萬國平等」的西伐利亞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卻仍不忘在朝鮮面前耀武揚威。李鴻章一度威脅說要取消朝鮮獨立、廢除朝鮮國王、在朝鮮建立行省,朝鮮使臣慷慨陳辭說:「鄙國雖小,然風雨鳴晦,雖然唐宗元祖,猶未得志焉!」

此時,清帝國在西方列強逼迫下步步退縮,日本則在明治維新之後蒸蒸日上,東亞權力板塊出現位移。朝鮮菁英分子看在眼中,思在心頭,何去何從,不言而喻。閔妃勸說國王啟動改革,成立新軍。改革觸動既得利益集團,一八八二年,舊軍和守舊派為反對新軍和改革,發動「壬午兵變」,守舊派領袖、國王之父大院君取代閔妃集團執政。清帝國派三千淮軍控制朝鮮政局,將大院君綁架到清帝國,強迫朝鮮簽訂包括《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仁川口華商地界章程》在內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領事裁判權、海關監管權、外交監督權等特權。中國的近代史敘事,大肆渲染被西方列強侵略、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悲情,卻隻字不提自己在同時用同樣的方法侵害朝鮮主權,作為殖民者的面目並不溫柔敦厚。

鑒於國勢危急,一八八四年,金玉均等朝鮮開化黨人發起「甲申事變」,暗殺守舊和親中的權臣,挾持國王,尋求脫離清國控制,實現國政獨立,推動維新改革。金玉均等提出廢除身份等級制度、廢除宦官、修正地租法規、充實國家財政、以才擇人、以人擇官等改革政策。

事發之後,清廷派駐朝鮮的「監督」(相當於總督,權勢宛如「太上皇」)袁世凱率軍突入朝鮮王宮,壓彈新黨,震懾駐朝日軍。短短三天之間,朝鮮人獨立、改革的努力灰飛煙滅,朝鮮失去了自強改革的歷史契機,史稱「三日天下」,比清帝國之「百日維新」還要短暫和悲慘。這是清帝國對朝鮮的霸道蠻橫的武裝侵略。隨後,袁世凱坐鎮朝鮮,全權干涉朝鮮內政,擔負朝鮮的「維穩」。這段歷史,撕裂朝鮮民心,對朝鮮影響深遠。清日兩國也由此交惡,日後引發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後,喪失了朝鮮宗主國的地位,朝鮮很快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二戰之後,中國和蘇聯扶持金日成在北韓成立共產黨政權,一九五〇年,金日成悍然出兵南下,引發韓戰。麥克阿瑟帥聯合國軍由仁川登陸,北韓人民軍全線潰敗。中國派出掩人耳目的「志願軍」參戰,趁機將投降的國民黨軍隊送入絞肉機般的戰場消耗掉。韓戰險些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以傷亡近百萬官兵的代價,幫助金日成保住半壁江山。此後,朝鮮半島維持分裂局面、北韓淪為全球唯一的三代世襲的極權國家,兩千五百萬北韓國民堪比現代奴隸,這一切亦是拜中共出兵所賜。

從中國支配下的越南和北韓的命運就可看出,從傳統帝制到共產帝制,名稱變了,但大一統、朝貢體制和劣質殖民的本質始終如一。與中國為鄰,宛如與魔鬼為鄰。

*作者為旅美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