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積電護國神山將何去何從?

2021-02-18 06:10

? 人氣

美國掌控IC研發、設計與設備創新,今日可掐住華為的脖子斷晶,同樣也能掐住台積電的喉嚨令其供晶。(取自unsplash)

美國掌控IC研發、設計與設備創新,今日可掐住華為的脖子斷晶,同樣也能掐住台積電的喉嚨令其供晶。(取自unsplash)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半導體這個領域向來競爭激烈,許多輝煌一時的公司已經消失或遭兼併,僅以2019年就可以舉出20幾個例子。

博通(Broadcom,美) 以107億美元收購了賽門鐵克(Symantec)的安全業務;英飛凌(Infineon,德)以100億歐元收購了賽普拉斯(Cypress,美)的生產線,使自己成為全球第8大IC產業;英偉達(Nvidia,美)以69億美元併購了Mellanox(以色列),以擴充自己的數據中心;瑞薩(Renesas,日)以67億美元併購了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美),以鞏固其在汽車、業/物聯網、數據中心和通信市場的地位。

美國左右IC業界的力量雄厚

台積電2020年營業利益5667.84億元,與2019年相較成長52.1%,營業利益率年增7.5個百分點達42.3%,台經院表示台積電是台灣的經濟支柱、護國神山,其產值估占GDP的6%,並帶動台灣半導體占出口比重達30%,其產值達GDP的14%,TSMC和UMC(聯電)都是純半導體代工業,各占全球代工的55%及7.0%,以晶圓代工而言,台灣的確是舉世翹楚。

聯發科(Media Tec)是台灣最大的IC設計廠商,已推出6nm 5G智慧手機芯片,2020年並在全球晶片設計市占率上超越此界龍頭高通(Qualcomm),聯發科的代工者正是台積電,若不計芯片代工業,已擠身世界第8大半導體廠,根據《IC Insight》報導全球前5大IC公司為英特爾(美)、三星(韓)、台積電(台)、海力士(SK Hynix,韓)及美光 (Micron,美),聯發科也跳躍至IC業第11大。

美國華為禁令全面升級,聯發科5G晶片訂單大受衝擊。(郭晉瑋攝)
聯發科是台灣最大的IC設計廠商,若不計芯片代工業,已擠身世界第8大半導體廠。(郭晉瑋攝)

半導體的進步帶來了可觀的經濟變化與成長,美國一直是全球半導體份額的領導者,每年佔據世界之半數,其次是韓國、日本、歐洲、台灣與中國,該行業所以集中於少數國家,是因為最先進的半導體只能成長於複雜與昂貴的工廠,且其設計僅由少數強大的公司主導。

其中美國領先的區域是對該行業的關鍵投入,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以及製造芯片的資本設備(Capital Equipment),世界設計大咖如高通(美)、博通(美)、英偉達(或譯輝達,美)、聯發科(台)和超微(AMD,美);資本設備的巨擘如Applied Material(美)、ASML(荷)、Tokyo Electron(日)、Lan Research(美)和KLA-Tencor(美),可見美國左右IC業界的力量何其雄厚。

IC是各種電子裝備的核心,它支撐了電信、醫療保健、運輸、清潔能源、軍事系統等多種行業裝備的動力;芯片也是5G技術、人工智慧、智能城市、互聯/物聯網路和量子計算…等創新的關鍵要素,如果台灣的經濟成長靠高新科技與所謂藍海,高新與藍海科技靠IC,IC靠護國神山TSMC,這樣的邏輯都為政府、學者與百姓認同的話,那麼TSMC將何去何從還真是值得分析與思考咯!

作者不避拙愚,提出3條趨勢,就教於方正如下:

經營主權與價值被IC領導者駕馭

TSMC是使用其它廠的設計及外國的資本設備,多年堅持代工、大量耗資及研發與擴建而成就了全球市占第1的IC代工巨頭,台灣是以製造業及外銷為主的經濟體,自然視TSMC與Media Tec等高科技廠商為護國神山,直言之,這些廠商不單是在經濟上加分了我國的GDP,也在大外/內宣上促進了台灣政治與國安的點數,因為它們是我國少數在國際上排名鰲頭的高科生產公司。

由於地緣政治的影響,TSMC產製的微型晶片在中美貿易戰中舉足輕重,之前,TSMC與全球其它半導體公司一樣,在美、中都有商業利益,並努力滿足2方的客戶,但川普阻止了全球晶片供應給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之一的華為,以阻礙華為在5G的超前勢頭,使用美國設備的TSMC不得不聽命,斷了華為這個多年合作的大客戶,並給了台灣1個向美國奉獻的機會。

恰好新冠大流行帶來視頻的榮景,使高階芯片供不應求,不但沒影響TSMC在華為的損失,反而營收屢破記錄,台灣人的自我感覺也大為良好,作者卻不敢說這將是未來常態。   

我們該擔心的是,美國掌控了IC的研發、設計與資本設備的創新,它可以掐住華為的脖子給予斷晶,同樣它也可以掐住TSMC的喉嚨令其供晶,全球絕大部分的芯片製造集中於亞洲,尤其在韓、台、中等國,因為IC龍頭美國已將芯片製造給予外包了。

但Covid-19的蔓延讓美國對IC斷鏈深感威脅,渴望芯片在地製造,挑選質量最優的TSMC下手壓迫,雖然在美國生產將難以賺錢,TSMC也只有不甘心地投資120億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5nm製程12吋晶圓廠,2024年開始量產,月產能2萬片,將供晶蘋果、英特爾、高通、Google…等,最重要的應是為賽靈思(Xilinx)產製F-35五代戰機的晶片;日本也見獵心喜力邀TSMC赴日建廠,護國神山會這樣的因地緣戰略而逐漸流失嗎?

後疫情時代汽車需求大增,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德、美、日官方直接向台灣政府要求催促TSMC增產,勢如燎火,美國副助理國務卿帶頭與王美花為首於2021年2月5日的閉門視訊會議,談的只是半導體、AI、5G…等的合作嗎?

三星與TSMC的能耐不同,TSMC在7 nm及更細微的高端芯片發展較三星更快、良率更高,但只是IC純代工製造廠,三星則在芯片設計、製造與手機生產等各方面全體整合,因此被壓迫的抵抗力較大。

三星在晶圓代工雖居全球第二,使盡全力卻拉不近和台積電的市佔率差距。(美聯社)
三星因其在芯片設計、製造與手機生產等方面全體整合,對於美國壓迫的抵抗力較大。(資料照,AP)

芯片製造能力被其他廠商取代

TSMC雖然在芯片製造上拔得頭籌,但如前述主要代工客戶除聯發科以外都來自如高通、AMD、蘋果等美國大名牌,其次為歐洲如英飛凌(德);資本設備亦皆來自歐、美廠商如ASML,這本來是張忠謀的戰略高智慧,以致TSMC多年來代工IC大發利市,然而冠疫引發的大斷鏈,以及晶片造成的車輛停產,驚醒美、歐南柯大夢,爆發出降低依賴亞洲、晶片自己製造的吶喊!

報載美國半導體協會(SIA)致函敦促拜登政府,以政府補助或稅務優惠的方式,提供龐大的半導體製造誘因,以支持在美國製造芯片,並阻斷新競爭力繼續流失,因美國製造芯片占比已從1990年的37%,下滑到當今的僅12%,對科技競爭包括AI、5G/6G以及量子運算,美國的技術地位正面臨風險。

歐盟也考慮如何自行生產10nm製程以下的半導體,最低是達2nm,希望在發展5G、無線系統、聯網汽車和高性能運算等領域,能降低對台灣等地的依賴,並籌建歐洲微電子技術聯盟,成員包含歐洲主要晶片製造商、車廠和電信公司,期望在晶片和微處理器的銷售額中,歐洲至少能達全球的20%。

TSMC已落在前有虎豹撲食、後有犬狼追殺的處境,不僅如上述美、歐虎視眈眈、 必欲奪之,而後面的兩股勢力,也在奮力追逐。

韓國三星跨越芯片設計、製造及手機生產,當然不肯服輸,中國的中芯國際與華為,也在勵行十四五規劃「2025中國製造」的使命,企圖生產70%的自用半導體集成電路,中芯在無EUV的狀況下推出的N+1、N+2,前者接近於三星的10~8nm,後者接近於市售7nm稍遜,以策略推估,美/歐/台/韓/中都在IC水平整合與垂直整合的現在進行式中力拼,否則必將被迫退出戰場!

台灣還有水電不足的隱憂,以及少子化、老齡化造成人力、人才的問題,都將衝擊各種產業包括IC,堪慮將迫使護國神山及諸群體分散至他鄉立足,其實韓國也有人口負成長的困境。

進入香農定理與摩爾定律極限後期

1948年美國香農博士在《通信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香農定理(Shannon Theory),在通信和儲存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且長達70多年,在未來的20~30年人類將進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的社會,這與70年前的香農時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根據香農定理,在相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的情況下,增加信道帶寬(Channel Bandwidth)成為決定5G網速的主要因素。

這種信道帶寬的方式,有些專家稱為5G後再無6G,這意味著未來通信的發展只剩下量的擴增,並無實質的技術進步,未來通信的場景,將由以往的人與人通信為主,向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通信為主的方向轉換,這種新場景、新問題和新挑戰,已進入了後香農時代,不僅需要理論的突破和工程技術的發明,還需要數學家發揮核心作用。

Gorden Moore在1965年預測,芯片上的組件數量將每年翻一番,到了1975年達到驚人的6萬5000個,這是上半個世紀神準的發展,在1975年確證之後,他將摩爾定律放慢為每2年增加1倍,從那時起該定律成為IC發展的軌跡,並且在經濟上芯片增加晶體越多,價格的增幅卻不大或可接受。

近50年來,集成電路技術促進了許多國家的成長,從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GPS等的普及,到人工智能和基因醫學,儘管近年來發展步伐有些緩慢,但先進的芯片裝有500億個晶體, 更推動了大氣監測系統、量子計算,乃至抗衰老治療和超個性化藥物,主要歸功於快速準確的計算能力。

然而時間似乎到了,摩爾定律也許快衰竭了,晶體再增加於芯片上的可能性越來越困難了,經濟上也陷入困境,高階芯片廠的成本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而且繼續擴大,芯片也進入了類別更專業化、特定化,而通用的芯片則趨向停滯。

為克服此障礙,例如TSMC利用ASML的極紫外輻射光刻法(EUV)生產了7及5nm並向3及2nm的芯片邁進,但到1nm時是否摩爾定律就完全終止了呢?到那時兔子也只有停下等烏龜趕上了。

台積電應鑽研異質整合技術

有關於此各專家及機構提出多種可行方案,因台積電必須固守IC製造寶座,華為則期望一雪斷晶之苦,作者僅以TSMC與華為的克服策略簡要報導如下:

TSMC首席科學家黃漢森認為有許多道路可走,提出了小晶片、先進封裝等異質整合、3D整合或DTCO(Design & Technology Co-Optimization)等發展選項,TSMC可以自由地對這些技術鑽研,因為各種應用平台所關注的表現不同,所以需要的技術有所差異。

製造者必須衡量客戶的需求、產品的技術及成本等綜合考量下,為客戶提供最佳方案,因此TSMC不得不強化技術的深度與廣度,不要讓自己一直追著摩爾定律跑,而是要跳脫摩爾定律的框架,前面還有更多的道路可以選、可以走,不同於過去單一晶圓代工的內容,例如異質整合需要將2種不同的產品整合在一起,好比邏輯芯片和記憶芯片,其難度在新的IC整合並沒有現成的資料可取供參考,將2種不同產品整合後還能正常操作,是TSMC面對的新挑戰。

再如矽無疑是半導體最佳的材料,隨著5G、AI甚至晶片縮小等應用,必須採用矽以外的材料來互補合作,這些新材料例如氮化鎵、二維材料、氮化硼(BN)等將有所助益,都需要時間和人才研究與開發。

5G時代。(美聯社)
隨著5G、AI甚至晶片縮小等應用,台積電必須採用矽以外的材料互補合作,如氮化鎵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資料照,AP)

光芯片(Photon Chip, 詳細請參閱本人投文於風傳媒的〈不可小看的武漢華為研發中心〉)不是矽晶圓芯片,與台積電或麒麟處理器完全不同,光芯片用於光電信號的轉換,是核心器件,包括了激光器、調制器、耦合器和探測器等,是5G時代的關鍵技術。

中國對光的研究曾落後於歐、美甚多,在路由器、基站、傳輸系統、接入網等光網絡核心建設中,光器件成本占比高達60%以上,光模塊是5G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在5G時代獲得高利潤,就必須在上游芯片和核心器件布局及延伸,華為任正非深知此理,對光的技術情有獨鍾,在國內外如武漢、上海和劍橋就地取才設立40~50個光中心。

2021年2月華為公布1項名為「光計算芯片系統及數據處理技術」 的專利,涉及電腦的領域,相較於傳統微電子芯片,光計算在某些應用中的性能有很大的提升,光計算芯片無需額外計算設備輔助,讓數據處理更高效快速,華為彎道超車,光芯片技術專利的公開,可以告別光刻機的高牆阻擋嗎?!

*作者為工程專業經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