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蔡博藝參加淡江大學學生會長選舉,引發正反討論,蔡博藝接受大陸網媒《澎湃新聞》訪問時直言,「我討厭被貼標籤」。
蔡博藝介紹自己的「競選團隊」,除了她是陸生外,還有一位是香港學生,服務同學之心不會因為她來自的地方不同而改變。但她自認「勝選機率不大」,因為她以前沒參加過學生會。
蔡博藝表示,她競選學生會長只是想維護學生權益,沒想到會受到這麼大關注。對於學運領袖陳為廷支持她參選,她表示,「他挺不挺都和選舉沒有關係,這是淡江大學自己的事。」
蔡博藝是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時,進入淡大就學。她表示,每次別人介紹她時都會加上「陸生」、「甚至第一屆陸生」,「我覺得這是被強加上的,我覺得很不爽,我只是個來讀書的學生,所謂兩岸關係的修復是我們不能承擔的,我們真的只是不小心翻動了歷史。」
蔡博藝曾經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也曾出版著作《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她可能是新聞最多的陸生,彷彿也成了陸生代言人,但是她說,「我只代表自己,我不想代表別人,也不願意被代表。」
在受訪時,蔡博藝談到她在台北的生活,很豐富,「在台灣,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三個學分課程:課程、愛情和社團,這三個學分我都正在修。」在台灣她學到最重要的事是,「跟立場不同的人對話。」她告訴澎湃的記者,「台灣是一個言論非常自由的地方,你會聽到不同的話,但你必須要能夠包容。」
對當前陸生來台的「三限六不政策」,她毫無隱諱直言,「很不友善。」,她甚至認為這個政策是讓陸生為台灣教育改革失敗埋單,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台灣﹂少子化」的問題,開放招收大陸本科生是為了解決台灣生源的問題,並不是抱著要培養大陸優秀人才的目的,「這個想法很蠢,沒有遠見。」但是,在台灣,就是一個什麼要自己去爭取的地方,大三的時候,她就和同學一起串聯反對調漲學費,不是為錢而是為了程序正義,後來成功了,學校調漲學費的提案被教育部打了回票。
常在台灣報章寫時評的蔡博藝也說,寫時評最重要的是冷靜,至於會不會拿兩岸做比較?她說很難比,硬比很無聊。升上大四之後,對未來計畫還是再念研究所,但不一定會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