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專文:6朝古都健康的毀滅

2021-02-13 06:20

? 人氣

日本幕府和東亞大陸的交涉,也就是以吳越和淮南2個大邦為主要對象。(示意圖,美聯社)

日本幕府和東亞大陸的交涉,也就是以吳越和淮南2個大邦為主要對象。(示意圖,美聯社)

北齊被北周滅亡以後,當吳明徹在下一次北伐從淮南出兵進攻徐州、兵抵彭城的時候,北周軍切斷了吳明徹屯兵彭城城下的這支主力軍的後路,使得吳明徹的後路被斷絕, 從前後兩個方向同時遭到攻擊,導致他的大軍全軍覆沒。淮南也在之後的戰爭中歸入北周。而吳明徹的軍隊在投降以後被隋人安置在今天寧夏河套一帶,因此河套一帶當時一度號稱小江南。但是隨著接下來的幾波蠻族入侵和蠻族遷徙,他們很快就淹沒在內亞人口當中。他們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在今天寧夏的所謂回族人口當中,有很多按基因來算的話,非但不是內亞人,反而是江南人。據說,在清末的回變過程當中給清軍和左宗棠非常沉重打擊的馬化龍一家,他們按照基因測試的結果其實是江南人。他們很可能就是吳明徹這一批被流放者的後代。當然,這和淮南就沒有關係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淮南的生命線—漢東通道完全打開了。以前的漢東通道還在北周和北齊雙方的爭奪之中處在不穩定的狀態,現在則是統一在北周和隋之下,而淮南通過漢東通道連接內亞3條通道的道路現在是完全敞開了。同時,北周為了對付南方的陳朝,要把揚州建立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基地。然後隋文帝滅陳以後,隋煬帝又是江南文化的愛慕者。

隋文帝滅陳以後為了摧毀陳朝和江南吳越傳統勢力的抵抗,把300年王氣所在的建康城摧毀為平地,使建康的人口全都渡江,安置在江北的揚州。這一下,揚州就取代了建康,變成我剛才介紹的梁武帝開闢的東南亞路線和傳統的內亞3條路線的銜接點。然後隋煬帝雖然沒有正式遷都揚州,但是卻把他的宮廷搬到了揚州,在這裡樂不思蜀地一直住下去,同時開闢了從洛陽通向揚州的運河通道。

我們要注意,洛陽是什麼?從陰山通過晉國到洛陽,是穆天子傳和趙武靈王的那條路線。這條路線是沿著天山北路到陰山、沿著晉國南下、然後從太行山口南下渡過黃河到洛陽,洛陽是這條道路的終點站。建康則是梁武帝開發的東南亞路線—從印度東南部(今天泰米爾一帶)東下到爪哇、到廣州、順著贛江北上到潯陽(江州)、從潯陽順著揚子江東下到建康這條路線的終點。現在,通過隋煬帝的運河,這兩條路線在揚州銜接起來。建康已經被拆毀,現在只剩下京口瓜洲。從洪都、潯陽來的爪哇和印度船隻到達京口以後, 渡過長江就是揚州,他們就可以停靠在揚州。同樣,在北方,通過陰山路線、通過河西走廊路線、通過青海道路線到四川然後順江東下的3條內亞通道,也都彙集在揚州。隋煬帝的帝國造就了揚州在後來隋、唐、五代300年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所以,隋唐文獻當中揚州是一個出胡商的地方。在南朝,胡商主要是伊朗人。他們從海道先到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再到印度東部的泰米爾,然後到爪哇,從爪哇到廣州,從廣州到洪都(他們建立了中古時代贛越的首都洪都,使洪都超過了傳統的江州首府潯陽城),然後他們再來到揚州。同時,北路的胡商也順著我剛才講的內亞路線來到揚州。南北兩路的胡商匯集揚州,產生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的體系。

隋唐的區劃,把以揚州為中心的淮南劃成一個單獨的道,和廣大的江南道並列。論地盤和人口,淮南完全不能和江南相比。它之所以能夠和江南平起平坐,關鍵就是因為有國際化大都市揚州的出現。然後,揚州隨即又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海港。從揚州出發的船隻駛向明州,然後從明州駛向新羅和日本。到了日本以後,又可以從日本出發,駛向圖們江口,連接東北亞的滿洲。現在的揚州變成了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連接西亞和內亞的最重要的樞紐。它集中了大量的財富,從揚州一地取得的財富超過了整個廣大江南的財富。當然,它的主要財政官和軍官都是內亞人。波斯胡人在唐朝的文獻中一向是最善於理財,同時也是最識貨的。經常有小說記載說,別人認不出來的寶貝讓波斯胡人認出來了。當時唐人對他們的看法,就和晚清時代的人對上海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看法是差不多的。他們是最有錢的人,也最識貨,技術水準最高。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通過淮水、漢水到長安的這條路線變得更加重要了。淮南節度使實際上變成了帝國財政部的真正所在地,因為河朔三鎮已經獨立,帝國極其依賴淮南和江南的財富,而全國度支都由淮南節度使掌握。淮南節度使經常由宰相兼任或者由退休的宰相擔任,為什麼呢?因為宰相要負責理財,而全國的財富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揚州。大部分供應長安的物資是在揚州集結以後,要麼在和平時期通過隋煬帝的運河運到宣武(也就是汴州,汴梁城),然後西運洛陽,順著三門峽、渭水,運進長安;在天下大亂的時候, 物資還是要集中到揚州,但是這一次要順著揚子江往上,然後順著漢水,通過山南東道運進長安。無論走哪條路線,揚州都是全國的中樞。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所描繪的「前月浮梁買茶去」,其實就是中唐以來以淮南節度使為核心的轉運使和經濟主官依靠徵收茶葉稅、發放茶葉執照、在江南各地販賣茶葉為帝國籌集收入的一種手段。

當然,淮南之富也因此富甲天下,一旦淮南節度使對朝廷不忠,朝廷就完了。在黃巢進長安以後,這種事情果然發生了。淮南節度使對朝廷不忠,那就不僅是淮南資源的問題,而是整個江南的財富就到不了長安,長安的小朝廷立刻就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當然對於淮南本地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忠或不忠的問題,而是他們獲得解放和自由的一個步驟。長期以來淮南把自己的大量資源運到長安去,對淮南本身有多大的好處呢?其實沒有。如果它不再向長安運送物資,依靠以揚子江為中心的江淮運河、江南運河的這一套水路網體系,以及通向日本、新羅、滿洲的海上貿易體系,自己做生意發財,那麼它是不是會更加富裕、負擔更輕呢?答案當然就是這樣。所以,在淮南土豪和商人的心目中,這種前景其實是早就存在了,只是在長安朝廷虎死餘威猶在的情況之下他們還不敢這麼做。經過黃巢這一次致命打擊以後,他們已經肯定地看出,長安朝廷現在是不會再起來了,正是我們宣布獨立的時候。

因此,經過了一場短暫的內戰,以及經過了楊行密反對黃巢餘部孫儒和秦宗權等人的鬥爭以後,淮南節度使轄區終於獨立了。他們很快就得到了江南西道的贛越和江南很多節度使的擁護,變成了東南亞各節度使的天然領袖。當朱溫在宣武建立政權、重新統一東亞、企圖像隋唐一樣從富饒的東南亞殖民地爭取物資的時候,他率領大軍南下,在清口發生了非常類似赤壁之戰的清口之戰。楊行密率領的淮南軍隊一舉擊潰了中國軍隊或者東亞軍隊,使得「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的歷史暫時成為歷史。五代十國時期,十國的富饒主要是依賴於淮南的勝利。淮南的勝利不僅保證了江淮自身的獨立,而且也保證了吳越、荊楚、湖湘、南漢其他各邦的獨立和整個東南亞國際體系的穩定。因此, 揚子江以南的各邦都覺得,揚州隱然有帝王之氣,揚州的楊行密政權是它們的天然領袖, 它的國際地位一直是最高的。日本幕府和東亞大陸的交涉,也就是以吳越和淮南2個大邦為主要對象。而論國際地位的話,吳越經常是屈居淮南之下的。這是中古時期淮南國際地位的最高峰。

210129-《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書封。(八旗文化)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劉仲敬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