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真小人與偽君子─中國必須接受美國霸權?

2021-01-29 07:10

? 人氣

美國不能接受不是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圖為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美聯社)

美國不能接受不是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圖為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美聯社)

二十一世紀是美中競逐的世紀,結果如何,各方關切。拜登當選,又能有多大的影響?或許我們應該看得更深一點,更遠一點,因為這是戰略思考的起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普在任四年間,不僅把美中台戰略三角攪成一潭動盪不安的混水,也讓中美關係無法再回到以前的狀態。美國大選一結束,各方都在預測美中關係未來的走向,但具體會如何發展,恐怕拜登的國安團隊到現在自己也拿不準。至於台灣,對美台關係是否生變,更是忐忑不安,由蕭美琴出席拜登就職典禮一事,即可見端倪。從拜登當選到就職,中美雙方的起手式就充滿了較勁意味。

起手式暗中較勁

基本上,拜登團隊仍肯定川普政府的強硬路線,也把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者。Kurt M. Campbell及 Jake Sullivan兩人現在是拜登團隊的成員,他們2019年在外交事務期刊上共同發表一篇文章「無災難的競爭:美國如何既挑戰中國又與中國共存」,他們認為以交往促進改變是錯誤的假設,而川普想要以競爭改變中國也同樣是錯誤的假設。因此,他們提出了共存(coexistence)的概念。

既是共存,那就有競爭,也有合作,而且在競爭同時,也要避免陷入緊張情勢的惡性循環。他們把競爭視為一種可管控的狀態,而非要解決的問題。Kurt Campbell今年1月12日又在外交事務發表文章,提出了平衡與正當性秩序的觀念,從新任國務卿布林肯在參院聽證會的談話中亦可窺見相同的觀點。

然而,談抽象的觀念容易,未來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政策來處理具體的問題,才是真功夫的考驗。

其次,拜登當選後,大陸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11月24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同樣表達了大陸期待彼此能發展既爭又合作的關係,但也點出了中美關係的重要關鍵:「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同時表示,「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始終認為中國想取代美國,那雙方關係也難有太大的變化。傅瑩文中指出,「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處理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這句話意味深長,因為如何處理彼此關切將是競合關係能否建構的關鍵。

兩個大陸關切的議題

傅瑩文中只提出了兩個大陸關切的議題,等著看拜登政府如何回應,這些將是觀察未來中美關係的重要指標;

(一)如何處理川普政府對華為以及TikTok的打壓;

(二)除了勸導美國要放棄干預他國內政的習慣,更警告美國「不要在臺灣等問題上挑戰中方,或是介入南海領土爭議。」

傅瑩雖然也提出了不少雙方可以合作的全球性議題,但合作如何展開,顯然也要看美國如何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傅瑩文中並未提及貿易戰問題,但拜登在12月初接受專訪時表示,不會撤銷目前美方對中方出口產品徵收重關稅的政策。顯然,貿易戰在大陸眼中,沒有前兩個議題重要,也算是比較容易處理的議題,美國是否撤除關稅,大陸可以將其視為善意,但不是真正關切的議題。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傅瑩投書《紐約時報》,要拜登政府不可介入台灣問題。(美聯社)
傅瑩投書《紐約時報》,勸戒美國放棄干預他國內政的習慣。(美聯社)

除此之外,在拜登就職後,大陸就公布了對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等28人的制裁名單,同時不尋常地連續兩日派出十餘架次各式軍機進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美國國務院也在23日發表聲明敦促北京停止對台灣軍事、外交、以及經濟上的施壓並與台灣展開對話,並表明會遵守一法、三公報及六項保證的承諾,而且會深化與民主台灣的關係,也要讓台灣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

國務院的聲明未見一中政策,反而加入了六項保證。六項保證在2016年之前並未見之於美方公開的官方表述之中,川普將其解密之後,拜登政府乃堂而皇之列入美中關係的原則之中。

緊接著,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指出,大陸駐美大使崔天凱曾致信美方,提議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訪美,但大陸駐美大使館立即發新聞稿否認,顯然,雙方要建立互信已碰到了困難。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27日一場視訊會議,雖然認為中美要互信,要對話,要合作,要交流,但也針對Campbell主張美國應聯合盟友制衡中國,在亞太地區重建平衡和秩序合法性的建議,認為是換湯不換藥,更挑明美國國務院的聲明中加入六項保證是非常危險的。

由此可見,雙方的起手式少了和氣,反而是暗中較勁,這背後或許有更深層的因素值得我們探究,而川普執政四年,剛好把這些深層因素都翻擾攪到表層,讓我們得以一窥其實。

美國的霸權共識

首先就是美國牢不可破的「霸權心態」。不少人認為反華已經是兩黨共識,這樣說並沒有錯,但它更深的根源其實是「霸權共識」。川普「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的口號,其潛台詞就是要重振美國的霸權。

川普退群,不是美國孤立主義的表現,而是霸權老大不想受到約束的反應。美國例外主義的自大,深植於心,與霸權心態相互輝映。美國自認為是良善與正義的化身,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美國領導的世界將會是如何的混亂與失序。

更重要的是,美國巨大的利益與美國的霸權是連體嬰,失去了霸權,也意味著失去了極大的利益。美國反中,因為美國認為中國的快速崛起已威脅到美國霸權以及美國利益,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美國的知識界,除了極少數例外,霸權心態也是根植心中。「除非中國能被(美國)說服自我節制並且與美國合作,否則很難避免災難性的戰爭或者維持一個雙方都能呼吸的氣氛。」

換句話說,中國必須接受美國的霸權。這是Graham Allison一篇文章中的話,但類似的觀念在美國學術圈相當普遍,甚至可說是討論對中政策的前提。拜登就職典禮時提到要「讓美國再一次永久成為世界的領導力量」,這種霸權心態反映出來的語言,在美國人聽來是如此自然,如此天經地義,但聽在中國耳中又是如何呢?

這種霸權心態,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在「中國贏了嗎?」一書中也對此不表樂觀。既然拜登政府逃脫不了霸權心態,中國大陸也不會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其寄望拜登政府改善美中關係,倒不如快速提升自己的實力,堅決展現自己的意志,清楚劃出自己的紅線。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近期一連串的動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馬凱碩及其新著《中國贏了嗎?》。(天下文化)
馬凱碩在其著作《中國贏了嗎?》認為美國的霸權心態,不是一日半刻能改的。(天下文化)

雙重人格:真小人與偽君子

其次,美國已經確診是重度的人格分裂症患者,川普破紀錄的七千四百萬張選票以及攻進國會山莊事件是最明顯的證明。這兩種人格,一個是真小人,一個是偽君子。川普是真小人的代表,他擺明了不講道德,不擇手段,手法粗暴,顯露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而且耍賴不認輸。川普四年,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真小人的種種醜態。

然而,美國的另一個人格,偽君子,只是看起來像君子而已,因為他重視形象與包裝,手法細膩,他伸出右手握手,但背後的左手拿著棒子。

拜登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不僅是靠著身為力量的典範來領導,更因為我們擁有身為典範的力量。」

這就是典型的偽君子的表述。在霸權心態之下,美國不會是真君子,只會是真小人或偽君子而已。想想看,在歐巴馬主政之下,美國也竊聽歐洲領導人的電話,美國的CIA就像是國際秘密警察一樣,在全球搞暗殺、顛覆等等活動。本來,大家以為美國是一貫的偽君子,但川普的真小人作風徹底曝露了美國雙重人格的本質。

川普下台,但美國真小人的人格並不會消失。七千四百萬張選票的背後是相當堅實的社會基礎,誰敢說四年或八年後,真小人不會再出現於白宮。

拜登在就職典禮中,「團結」是出現最多的字眼,因為他知道美國內部紅藍分裂的問題十分嚴重,但是要彌平鴻溝,那可是非常艱困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政治是現實的,美國藍紅壁壘分明,拜登的支持者以沿海、都市、及高科技業者為主,拜登口說團結,其實也是偽君子的表態,因為他再怎麼樣也很難背棄支持自己的選民而去討好另一半的選民。

更何況,共和黨及川普勢力也不容拜登真的團結了美國,否則他們怎麼有機會奮發再起!由此可知,美國的分裂不只會持續,甚至可能更形惡化。

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來說,面對就是這樣一個美國:真小人與偽君子可能輪流執政。對中國來說,與其寄望於拜登,不如反求諸己,因為對拜登的讓步,未來可能反而得不償失。舉例而言,即使拜登解除了對華為的禁令,大陸也不會因此減緩對自主創新的投入。

對其他國家來說,美國不再是一個可靠的夥伴了。拜登團隊一直強調要結合盟友一起來應付中國,但一個人格分裂的美國,很難再取信於他國。美國想要強化盟友關係,不僅信用有問題,甚至於更重要的利益也有問題。RCEP的簽署、中歐達成投資協議,乃至於即將於二月召開的中東歐,都代表了美國想要結盟反中,只怕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Richard Haass日前就撰文規勸拜登政府,他認為在後美國世界,美國要有自知之明,從美國例外主義中覺醒,不要想召開什麼民主國家同盟會議,免得自討沒趣。的確,美國的政治文化需要改變,雙重人格需要治療,在此之前,反中只會適得其反。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報告,2020年中國吸收了1630億美元外資,居全球之首,首度超過美國的1340億美元。(雖然此一數據尚待其他數據交互檢驗,但大陸在去年的經濟表現因為疫情得到控制,的確比歐美國家要好一點。)

雖然與疫情有關,但也可看出美國想要聯合盟友並不容易。此外,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指出,根據滙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2020年11月對1100多家跨國企業進行的調查,有75%受訪企業,其中包括70%的美國企業,預計將在未來兩年擴大在中國的供應鏈。連美國自己的企業都如此了,美國又怎麼說服盟友呢?俗話說,身體很誠實,但金錢更誠實。

對台灣而言,應該清楚了解,真小人與偽君子都不能輕信,今日堅若磐石的承諾,明日可以隨時找個理由變心。台灣更應該清楚認識,不論真小人或偽君子,他們對你好,都有幾個共同的特質:

(一)主要是出於他自己的利益與需要;

(二)都有一個限度,不會損自己以利台灣;

(三)都不希望被台灣拖下水。台灣把美國關愛的眼神看得愈重,自己心理愈可能受傷,也更顯露自己的脆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二)和其他最高領導人出席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的新年聚會。(美聯社)
面對美國「霸權」,中國似乎做好了戰略規畫。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二)。(美聯社)

被打掉的防火牆

最後,川普把民粹政治帶進了外交領域,打掉了外交政策制定以及穩定所需要的防火牆。過去,美國雖然是兩黨競爭,但很少把外交領域當成主要的鬥爭領域。不論是早期對付蘇聯的圍堵政策以及後來對中的交往政策,二者的制定都具有國家層次的戰略考量,並且能維持高度的穩定性,不論那一個黨執政,彼此都會遵守大戰略。

不少人批評川普政府的對中缺少一套全面的戰略,其根本的原因即在於川普打掉了外交制策制定的防火牆,而防火牆是形成系統性、穩定性戰略的條件之一。

拜登政府即使想要回到過去的專業外交時代,但川普和共和黨恐怕都不會允許,也必然形成對拜登團隊外交政策的限制。拜登上台後,立即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及世衛組織,但是沒有翻轉任何一項川普對中的政策,顯然拜登也不想立即在這一方面立即給共和黨攻擊自己的口實。換言之,拜登團隊想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對中戰略,挑戰亦是十分艱鉅。

以上這三點,可以說是美國對中戰略的缺陷,但也是難以扭轉的深層因素。如果美國基於霸權心態所形成的戰略假設不改變,美國雙重人格無法療癒,外交政策防火牆無法建立,未來美中關係的格局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美國也會愈來愈感到力不從心。

面對此一戰略情勢,大陸似已做好了戰略規劃,包括:

(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

(二)走自主創新的路線;

(三)走自己的全球化道路,例如簽署RCEP、與歐洲達成投資協議,甚至於表態要考慮加入CPTPP。

當然,這些戰略是否能有效執行,讓中國抵擋得住美國的壓力,仍有待觀察。

中美關係的格局變化,一方面受到戰略深層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在這一場損人不利己的持久對抗中,誰先扛不住。在戰略深層素沒有改變之前,雙方當然會談,但很難改變格局。值得台灣注意是是,戰略深層因素的變化,往往需要一些戲劇性的重大事件,它遲早會發生,至於何時發生,以什麼樣的形式發生,不只關係美中關係,也關係到台灣的命運。

台灣是美中台三角中最小的一方,更需要長期的戰略規劃,不僅要避免自己被捲進這個戲劇性的重大事件之中,更應該思考如何其一旦發生,如何為自己謀得生存的空間與條件。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