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我們應該以哲學教育取代國文教育

2021-01-31 06:40

? 人氣

以上2人的事蹟可以讓人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為何從未見國文命題老師,以他們的事蹟或名言為題目,讓學生去發揮呢?這樣不是可以鼓勵學生多去關懷社會與廣泛涉獵課外讀物嗎?為何師生只能在教室教書與讀書、將教科書當「聖經」、死背一堆文言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能以他們事蹟或名言當作文題目,一來可以讓學生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二來讓大家多了解社會光明面,並見賢思齊,三來鼓勵大家時常閱讀這些哲人的書,與偉大的心靈導師同行,離幸福就不遠了,否則整天將教科書背得滾瓜爛熟,只是為了成績與升學,有何意義?

以色列的哲學會考

歐美國家與以色列,學生上課時數沒有台灣多,沒有老師故意出一些奇怪的試題在折磨學生,更沒有像我們補習班到處林立,然而他們在科學與文學上的成就卻遠在我們之上,如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是歐美人士,尤其是猶太人,在各行各業的優異表現,實在令人驚嘆。

關鍵在於,以色列有自己的經典教育,如《塔木德》一書,家長與學校平時教育子女與學生多懷疑、發問與辯論,不要只會做書呆子。而英法德奧等許多歐洲國家,從小有哲學教育,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懷疑精神,每年6月則有高中哲學會考做總驗收。例如2012年,法國的哲學會考考題是以下3選1:

1. 工作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嗎?

2. 所有信仰是否都與理性對立?

3. 請試著評論斯賓諾莎(Spinoza)的作品「神學政治論」片段。

考試時間一般為4小時,學生通常至少要寫滿8張A4紙,前因後果要連貫,等於一篇小論文,這樣才能測試出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試問,我們一般大學或研究生會寫嗎?何況一般高中生,因為大家從小沒有這方面的訓練。

以上問題都可說是「大哉問」問題,讓每位考生看到題目都哭了,因為命題老師將他們當成有智慧的成年人看待,思考人生重要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反觀我們歷屆學測或指考出的國文作文題,其內涵能與人家相提並論嗎?

歐洲的哲學會考是拿破崙時代開始的,與歐洲的民主發展有關,對促進歐洲科學、文學與社會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只因近代德國有康德、黑格爾、尼采與叔本華等偉大哲學家,法國則有伏爾泰、孟德斯鳩與盧梭等近代文明的啟蒙3聖,互相輝映,光耀奪目,然而近代的中國與台灣,有誕生出甚麼大思想家?

囿於「忠貞愛國」思想的台灣

19世紀末葉,滿清政府見樹不見林,只學習歐美國家的軍事皮毛,國內還有科舉取士的文化。日本人則有眼光,明治維新時,許多日本有志之士已經看清楚,歐美國家的富強在於以哲學為根基所發展的政治與教育制度,所以19世紀末,德國首相俾士麥曾對友人說,中國遲早非日本的對手,果然1895年的甲午戰爭終見真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