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尼采的理解,公孫龍配得上「哲學家」稱號:《中國有哲學嗎?》選摘(2)

2021-02-09 05:10

? 人氣

接著說「指非指」。對「指」的解讀因人而異,這毫不誇張:有多少解讀者就有多少解讀。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的偉大之處:為了瞭解他是否有什麼思想,你必須先聽懂他的「方言」。但是不管你把指稱的「指」看作名稱還是特徵,或者拔高、借助西方哲學的觀念來看作認識內容或是象徵符號……其實都是一回事!這些區別只是認識手段、或語言形式的不同,都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方法。根據龍子的本文,看不出他有這層意識。我們期待的是他起碼能透露一點有關知識與客觀世界,即「指1」與「指2」之間的祕密,但是沒有下文,只能失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客體的關係問題也始終貫穿西方哲學,這是我們應該為龍子感到驕傲的。其次, 龍子明顯的因果邏輯的推論,也是他區別於孔子等的思考方式的特徵。不過也應該指出:「物莫非指」似乎走上了一條通往認識論的道路,但是「而指非指」立即又把他拖回了討論的起點。

換個層面,如果根據「物莫非指」,我們是否可以解讀說:語言就是思想?難說,龍子已經把當時的語言功能發揮到極致,但是這種語言仍然限制了思想向體系化、向更深刻、嚴密、精細的方向發展。這是局限性的根源,也是龍子哲學才能的悲哀!

在諸子之中,《公孫龍子》的地位遜於儒法道各家是因為他的領域與哲學接壤,從古代就被視為毫無實用價值的「異類」,甚至是對維護統治的威脅,我們甚至在諸子百家中都難以找到提倡「思維訓練」的說法,這是「中國哲學」的悲哀!

順便說一句,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把古漢語的詞彙置換成西方某一哲學家的概念,是一種缺乏哲學素養和基本分析、表達能力的表現,因為中國的餐具和法國的餐具畢竟不一樣。當然寫小說不必計較,因為小說需要讀者的想像,儘管「想當然」的結果並不一樣。遺憾的是從近代開始,這種削足適履、崇洋媚外的行為似乎成了主流。當然, 瞭解西方哲學對於瞭解中國的思想非但有益,而且必須。因為不瞭解全體,也就不可能瞭解部分的意義。歌德說不瞭解外語也就不可能瞭解母語;同樣,不瞭解外國哲學,也就不可能說瞭解「中國哲學」。

20210120-《中國有哲學嗎?》書封。(八旗文化出版)
《中國有哲學嗎?》書封。(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筆名老喚。曾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工作,1987年至1996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完成碩士和博士課程。現居日本東京。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中國有哲學嗎?:NO!中國只有為政治服務的漢字忽悠術!》(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