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好吧,「斗膽」「批評」一下台灣的年輕人!(上)

2017-10-04 07:00

? 人氣

文化產業曾經是台灣最強大支柱產業之一,吸引大批年輕人熱情參與,在他們傑出的天賦和汗水付出下,台灣長期引領了全球華人文化的流行趨勢。那個時期的文化產業為台灣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降低台灣失業率的有效力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隨著近二十年來政治上的去中國化,尤其近十年來台獨綁架的影響下,讓台灣的年輕人在最重要的文化的取捨上,越來越刻意的躲避中華文化的吸收、培養和發揮。傳統的文化底蘊變的薄弱,培植引領中華文化的土壤和氛圍不再存在。年輕人不願意甚至不敢再去投入到和「中國」有千絲萬縷、割捨不斷的文化產業,他們可以發揮專長的基礎一點點被破壞,他們天然的優厚文化基因被人為的埋葬起來。

這種文化能力和基因的自我閹割,使得台灣文化的核心地位正在崩塌,也致使台灣的文化產業在這二十年來逐步沒落。本來同文同種的優勢,變成了自我放逐的劣勢。

文化從業人才大量減少,以及文化創造範圍的嚴重鉗制,造成了題材枯竭和文化市場的萎縮,文化產品更是良莠不齊。

文化空白所衍生出的空間,被各種廉價的文化形態所填滿。各種「宅文化」、速食文化、及時娛樂文化過度佔領了年輕人的大量空間和時間。本來應該利用在自身學習、奮鬥、拼搏的時間被大量壓縮和虛耗。台灣社會最寶貴的人力資源被嚴重浪費。

文化上的自我封閉造成了雷人的鄉土劇、膚淺的偶像劇、浮誇的泡沫節目充斥著屏幕。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歹戲拖棚的作品充斥市場,嫁接來的舶來品文化毫無生命力,膚淺而花哨的作品卻成為價值主流,浮萍般的文化形態毫無文化底蘊可言,可以名噪一時、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難以再現。

曾經風光一時無兩的盛況不在。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年輕人會吸收什麼樣的營養可以讓他們健康成長呢?文化上嚴重的營養不良,讓年輕人很難從自我精神層面找到解放自己,發現自己、放飛自己的出口。

曾經的文化產業極大的釋放了那時年輕人的熱情、理想、睿智,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眼光和願景。而這個世代的台灣年輕人,他們的精神世界處於嚴重的失盲期,他們的方向越來越模糊和不明。

9月29日,加泰隆尼亞挺獨陣營舉辦造勢晚會,支持獨立的年輕人將象徵建國的「孤星旗」披在身上(AP)
年輕人對國家有不同的想像。圖為9月29日,加泰隆尼亞挺獨陣營舉辦造勢晚會,支持獨立的年輕人將象徵建國的「孤星旗」披在身上(AP)

第四、教育層面和個人規劃

台灣二十年來少子化情況非常嚴重,詭譎的是台灣的大學卻越來越多,這當然是嚴重的戰略性國策失誤。這種廟多香少的矛盾狀況導致了大學完全無法錄取到足額的「合格」學生。如果大學想要維持生存,只能把錄取分數一降再降。而優秀的大學也很難招收到足夠「優秀」的學生。

生源的絕對數量越來越少,台灣內部教育的持續貧血化和營養不良化日趨嚴重。

常年處於生存邊緣的大學,完全沒有能力培養出優秀的未來主人翁,他們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了自我生存的掙扎和妥協中。7分、18分上大學并不是笑話,而是一個無奈的荒謬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