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好吧,「斗膽」「批評」一下台灣的年輕人!(上)

2017-10-04 07:00

? 人氣

另外,競爭持續衰落的後果之一,就是會讓年輕人產生「畏戰」的逃避心理。反映出來的就是年輕人對未來的迷惘和對外來競爭的「恐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是在無事可做和逃避心理的雙重心態下,只能把時間和精力寄託在遊戲和某種「小確幸」的麻醉里。但是持久的逃避又會產生一種壓抑感。這種壓抑感就會更多的發洩在政治層面上。這是一種政經關聯下的惡性循環。

「小確幸」的本質就是逃避和畏戰下的一種自我麻醉而已。這說明台灣缺少自我發展所必需的市場競爭,從而造成了一種生活恬靜的「假」氛圍。為什麼台灣絕大多數的政商人士都說需要大陸的市場?其核心就是要讓台灣的年輕人進入「競爭」的環境中,在競爭中培養意識、規劃和能力。畢竟同文同種的市場競爭更有優勢。

現在台灣年輕人的薪資漲不起來,也是由於台灣經濟大環境的活性不足,這樣的環境難以讓資金持續投資,即使投資進來,市場規模也決定了利潤不會太理想。從而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薪資系統。

細想一下,從李登輝戒急用忍、陳水扁的閉關鎖國,到馬英九的妥協無為、蔡英文的空洞自私,台灣二十多年來的停滯不前,讓台灣的市場喪失了多少壯大競爭力的機會?讓台灣喪失了多少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年輕人的機會?

二十年,一個剛剛畢業的青蔥般的大學生成為了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這二十年,一個年輕人到底收穫了什麼?

台灣在這二十多年裡,有產生新的創新性產業嗎?有出現過享譽世界的新公司嗎?有什麼樣的新興企業可以和台積電、鴻海抗衡嗎?或許有過,但是又在這二十年裡衰落了。所以出現了HTC的衰敗、電腦產業的沒落、代工產業的起伏、年薪的凍脹、年輕人自身能力的衰退等問題。儘管有台積電和鴻海這樣的企業,但是他們的主體市場都在海外,而且島內相關就業人口相對有限。所以,這些企業的繁榮不代表是全台灣的繁榮。

競爭力持續衰敗的後果,不僅僅是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出路,甚至整個社會都會陷入沒有自信而只有虛妄的狀態。每天電視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言論,充斥著讓人啼笑皆非的表演。這是這個社會整體不健康的表現。

白馬過隙,二十年的青春就是這樣的消耗完畢的,年輕人的機會就是這樣流失的。台灣命之所系的競爭力就是這樣一點點消耗完了。

第三、文化層面上

回想三十年以來的台灣所創造中華文化產業榮景。讓人不勝感歎!

古龍、三毛、鄧麗君、瓊瑤、劉墉、李宗盛、羅大佑、蔡志忠、侯孝賢、李安、蔣勛、幾米、賴聲川、林懷民、林青霞、龍應台、南方朔、王偉忠、吳宗憲、席慕蓉等等。脫口而出、數不勝數的各領域的文化人士開創了世界中華文化的最輝煌時期之一。那個時代的台灣「年輕人」創造了中華文化的奇跡。其影響力之深之廣,無遠弗屆。在那三十年間,無論電影、電視劇、綜藝、流行樂、文學、戲劇等等,幾乎都是台灣中華文化獨步天下的時代,是全球華人的文化重鎮。那時,台灣中華文化的實力縱橫裨益、無出其右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