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專區 楊志良:緩解供大於求問題

2014-07-24 21:00

? 人氣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應該將國際醫療集中到專區,有利管理。(中評社)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應該將國際醫療集中到專區,有利管理。(中評社)

政府規劃設置國際醫療園區引發疑慮,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受訪時表示,台灣醫療水準好、醫療價格低、醫療人才充足,很適合發展國際醫療專區;目前制度下,醫院已可執行國際醫療,不區分國人與國際醫療,不但造成大小眼現象,也衝擊醫病關係,他主張應該將國際醫療集中到專區,有利管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志良說,台灣是否適合發展國際醫療、如何發展、該設在哪裡,是不同層次的問題。他認為,台灣具有發展國際醫療的條件無庸置疑,服務業也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醫療是人照顧人的行業,對增進就業及提升薪資水準具有正面的效益,且可以緩解目前醫事人員供大於求的現象。

對於醫療專區由誰辦理,楊志良指出,公立醫院和財團法人醫院都不宜在專區辦理國際醫療,應由民間企業在區內投資設置。他說,他的主張和有些人不太一樣,但設置專區是商業行為,目前法令根本不容許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盈餘搬到特區設立商業化醫院,這是嚴重犯法的行為。

楊志良認為,國際醫療應該集中在醫療專區內辦理,這樣才能區分清楚「照顧健保或外國人」,嚴格區分「非營利事業的核心價值」與商業行為,而非像目前衛福部容許各個醫院混水摸魚通吃健保及國際醫療,不但造成大小眼的現象,也徒增醫病衝突。

楊志良:發展國際醫療能「人盡其才」

對於外界質疑國際醫療專區會衝擊全民健保制度,楊志良不以為然。他表示,尋求國際醫療的人士,不太可能是為了小病、急診及慢性病,加上法令不容許傳染病人進入台灣就醫,所以除美容、健檢外,國際醫療最大需求就是需要排程的、以外科系為主的選擇性醫療(Elective Surgery)。

楊志良說,設置專區也不會影響國人的選擇性醫療,台灣自從實施健保以來,包括專科醫師在內的醫師人數以及病床數的成長,都遠超過人口的成長。選擇性醫療的主要項目,如白內障、人工關節、心導管置放支架、縮胃減重、前列腺摘除、心臟、腎臟、肝膽及骨髓移植等,都沒有足夠的病患。

楊志良認為,發展國際醫療有助於讓台灣醫界人盡其才。他說,除了特定名醫,其實不少人力及設備是閒置的,在醫院管理上稱為「吃不飽」;此外,如護理、檢驗、放射、復健、職能等等醫療人力及設備,也是供給過剩,只是沒有足夠需求能支付足夠薪資,吸引他們投入職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