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假新聞、病毒與毒品

2020-12-22 07:00

? 人氣

不過,病毒還不是假新聞最難對付的特質,假新聞的毒品特質更為棘手。假新聞之真假固然有客觀的標準可以評斷,但閱聽大眾怎麼看才是重點。即使是客觀上的假新聞,但閱聽大眾選擇相信它是真實的,那在其認知中,這就是真新聞。對這些人來說,相信即是真實。這一次美國大選的假新聞之泛濫,可謂史無前例,而且不少是來自川普本人,但是不少川普支持者卻選擇相信假新聞。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是人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信念有它的一套系統,它只願意接收與其信念相近或相容的資訊。換言之,假新聞對某些人而言,就像毒品一樣,讓他自以為活在另一個才是真實的世界中,那些假新聞讓他感覺舒適,其效果就像吸食毒品一樣。

雙重毒品威脅民主

現代人身處雙重毒品之中,一是社群媒體,一是假新聞。這兩種毒品的結合,形成集體吸毒的現象,已嚴重危及民主的運作。此一現象,發生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和台灣。美國知名軟體工程師Edward Tufte曾說:「只有兩種產業會把客戶稱為使用者:毒品及軟體。」換言之,這二者本質相近,效果也相同,只是展現的作用方式不一樣而已。

人口的膨脹和年輕化,恰是「阿拉伯之春」的肇因。2010年底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之一,是青年失業率高達52%,一個26歲的水果販無照被罰而自焚,點燃抗爭烈炎。(wikimedia commons)
十年前的「阿拉伯之春」,社群媒體被視為是專制政體的威脅;沒想到,同樣是民主的威脅。(wikimedia commons)

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諷刺。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後,中東不少國家相繼出現反政府的示威浪潮,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當時大家都認為社群媒體是對威權政體最可怕的威脅。沒想到,今天大家才發現,原來社群媒體以及假新聞這雙重毒品也構成了對民主的威脅。

(一)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更難溝通,更難建立互信

因為不僅彼此看的新聞不同,相信的新聞也不同,成為平行世界。互信是社會穩定的無形資產,也是民主運作的社會基礎,不同群體之間缺少溝通與互信,不僅無法形成共同體,而且容易變成敵我關係,而非公民關係。

(二)民粹化的傾向會愈來愈強烈

民主是以理性為前,不只講量的多數或少數,也重視理性的辨論,彼此尊重、包容,但這兩種毒品的結合,卻是鼓勵情緒、偏見與仇恨,使民主走向民粹化。

(三)資訊的操控

在今天社會,資訊(包括資料)就是權力。本來是百花爭鳴的競爭,現在背後卻出現了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在社群媒體操控之下,有些言論被放大了,有些被壓制了,而讀者在不知不知覺中看到的其實都是被餵食的資訊。社群媒擁有巨量的個人資料,除了個資之外,任何數位足跡都留下紀錄,包括個人的政治傾向、性別傾向、宗教傾向、偏好與習慣、有那些家人、朋友、收入有多少等等。在社群媒體面前,個人幾乎是一覽無遺的透明人,不是說笑,社群媒體比你的父母妻子還更了解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