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假新聞、病毒與毒品

2020-12-22 07:00

? 人氣

臉書也是假新聞的淵藪之一(AP)

臉書也是假新聞的淵藪之一(AP)

日前出席「星雲真善美傳播論壇」,主題是「疫情時代華文媒體的革新與展望」,與會者最關切的議題之一即是假新聞的泛濫。「假新聞」是近年來的發燒議題,得到不少關懷,僅管人人皆日可恨,但又人人莫可奈何,拿不出一個有效防止的辧法。或許,防止假新聞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方向,因為假新聞根本無法防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既是病毒,也是毒品

假新聞是流行語,但其本質就是謊言,就是欺騙,這些都是人性惡的一面,自古有之,只是於今更為泛濫。謊言,從有人類就存在,既是潛藏在人性之中,又如何去禁絕呢!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能做這件事。政府本身就是不少假新聞的來源,由政府來糾察假新聞,很容易就變成糾察言論自由。

新聞媒體自從高度商業化以及深度涉入政治的結果,本身也是假新聞的來源,所謂「媒體自律」這四個字,不少大媒體也早就裝在玻璃框中,做為展示而已。民初報人張季鸞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只會落得今天新聞媒體老闆的嘲笑而已。用這個標準來檢驗今日媒體,恐怕沒有一家是及格的。

換言之,希望新聞媒體自律,也是與虎謀皮。至於民間,亦無濟於事,所謂事實查核,只能查核假新聞的一部分而已,因為假新聞花樣繁多,不是只有事實真假而已,更何況假新聞也可藏在真圖片、真數據中。只要看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些什麼,大概就可以了解,這只是一個做做樣子的機構而已。

假新聞有兩個特質,既是病毒,也是毒品。面對病毒,最好的途徑是靠疫苗來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這也是疫苗研發成為對抗新冠病毒最有效的途徑。假新聞就像病毒一樣,無法完全消滅,也不能依賴政府、媒體或其他機構,唯一途徑就是增強民眾對假新聞的免疫力。假新聞的疫苗,就是教育。個人認為,現在各年級的公民或社會科課程中,都缺乏如何閱聽新聞以及如何了解與辨識假新聞的相關課程,與今天社會的發展完全脫節。

教育是假新聞的疫苗

假新聞自古即有,只是於今為烈,為害更甚,因為今天科技的發展,不只是主流媒體,更多了社群媒體這些如雨後春筍的平台,假新聞病毒找到了最快速的傳播媒介。現代人,手不離機,機中又有不少社群APP,成為各種訊息的來源。

老實說,指望社群媒體斷絕假新聞是緣木求魚,期待大家不用社群媒體也不切實際,因為這已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的社會長期忽略了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教育也疏忽了這一塊。結果,社會大眾都缺乏足夠的免疫力來防止假新聞與社群媒體的影響。

如果我們不希望下一代成為假新聞與社群媒體操控的對象,就應該趕快增加相關的內容,強化三種能力或免疫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深度閱讀新聞的能力、辨識假新聞的能力。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智者,就是具有這三種免疫力的人。

不過,病毒還不是假新聞最難對付的特質,假新聞的毒品特質更為棘手。假新聞之真假固然有客觀的標準可以評斷,但閱聽大眾怎麼看才是重點。即使是客觀上的假新聞,但閱聽大眾選擇相信它是真實的,那在其認知中,這就是真新聞。對這些人來說,相信即是真實。這一次美國大選的假新聞之泛濫,可謂史無前例,而且不少是來自川普本人,但是不少川普支持者卻選擇相信假新聞。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是人的

信念有它的一套系統,它只願意接收與其信念相近或相容的資訊。換言之,假新聞對某些人而言,就像毒品一樣,讓他自以為活在另一個才是真實的世界中,那些假新聞讓他感覺舒適,其效果就像吸食毒品一樣。

雙重毒品威脅民主

現代人身處雙重毒品之中,一是社群媒體,一是假新聞。這兩種毒品的結合,形成集體吸毒的現象,已嚴重危及民主的運作。此一現象,發生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和台灣。美國知名軟體工程師Edward Tufte曾說:「只有兩種產業會把客戶稱為使用者:毒品及軟體。」換言之,這二者本質相近,效果也相同,只是展現的作用方式不一樣而已。

人口的膨脹和年輕化,恰是「阿拉伯之春」的肇因。2010年底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之一,是青年失業率高達52%,一個26歲的水果販無照被罰而自焚,點燃抗爭烈炎。(wikimedia commons)
十年前的「阿拉伯之春」,社群媒體被視為是專制政體的威脅;沒想到,同樣是民主的威脅。(wikimedia commons)

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諷刺。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後,中東不少國家相繼出現反政府的示威浪潮,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當時大家都認為社群媒體是對威權政體最可怕的威脅。沒想到,今天大家才發現,原來社群媒體以及假新聞這雙重毒品也構成了對民主的威脅。

(一)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更難溝通,更難建立互信

因為不僅彼此看的新聞不同,相信的新聞也不同,成為平行世界。互信是社會穩定的無形資產,也是民主運作的社會基礎,不同群體之間缺少溝通與互信,不僅無法形成共同體,而且容易變成敵我關係,而非公民關係。

(二)民粹化的傾向會愈來愈強烈

民主是以理性為前,不只講量的多數或少數,也重視理性的辨論,彼此尊重、包容,但這兩種毒品的結合,卻是鼓勵情緒、偏見與仇恨,使民主走向民粹化。

(三)資訊的操控

在今天社會,資訊(包括資料)就是權力。本來是百花爭鳴的競爭,現在背後卻出現了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在社群媒體操控之下,有些言論被放大了,有些被壓制了,而讀者在不知不知覺中看到的其實都是被餵食的資訊。社群媒擁有巨量的個人資料,除了個資之外,任何數位足跡都留下紀錄,包括個人的政治傾向、性別傾向、宗教傾向、偏好與習慣、有那些家人、朋友、收入有多少等等。在社群媒體面前,個人幾乎是一覽無遺的透明人,不是說笑,社群媒體比你的父母妻子還更了解你。

福山(Francis Fukuyama)十一月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如何從科技手中拯救民主」(How to save democracy from technology)一文,即是在探討此一問題。他有一段很驚悚的描述:「數字平台對經濟與政治權力的集中,就像桌上一把已上膛的槍...對美國民主來說,問題是將槍留在桌上是否安全,因為另一個心懷不軌的人可能就走過來拿起這把槍。」顯然,這把槍不能留在桌上。

雖然美國已有討論政府管制、鼓勵更多競爭、帶著走的資料(portable data)及透過個資法的限制等方法,但福山認為都有其限制。他在文中建議以中介軟體(middleware)來限制社群媒體平台的權力,透過這個運作透明的中介軟體,把選擇權交回到使用者手中,但是否可行實際上仍是個大問號。

民主政治的兩難

面對社群媒體平台的權力,民主政治面臨了兩難,一是採用像中國大陸那種網路管制的方式,一是像福山文中提到的各種都不太有效的方法。第一條路顯然行不通,但第二條路又前景不明,看來民主政治要拯救自己,也到了需要創造力的時候。

這些社群媒體平台,大部分都是美國公司,像Facebook、Google、Twitter、Whats App、Instagram等等,只能由美國來處理面對。在美國想到辧法之前,我們仍應該從教育著手來培養下一代對社群媒體平台及假新聞的免疫力。對台灣民主而言,這是看不見的危機,也是大多數人感受不到的危機,然而卻是真正的威脅。今天輕忽,明天一定會後悔。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