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台觀點:台灣閩南語、客家語與官語的源流

2020-12-13 07:10

? 人氣

現在,在台灣還建有許多「開漳聖王」廟,譬如在台北市郊內湖的山上,就有一個很大、香火鼎盛的「開漳聖王」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目前漳州話與泉州話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厦門話是介於兩者之間。假如唐時陳政父子帶來的萬人軍隊講非常不同的方言,現在漳州話與泉州話不會這麼相近。這些軍隊大部份可能是講唐時中原宋魏區語,即與閩南泉州類似的方言。

廣東潮汕方言,形成在晉朝之前的秦朝的嶺南揭陽縣,雖最初源自商朝官語,但南傳時間比泉州語早約500年,比泉州腔硬。潮汕話在潮汕雖不叫「河洛話」,但因與河洛話都源自商朝官語,與閩南河洛話大致可通。

閩南方言保留不少上古華語,闢如稱鍋為「鼎」,稱書為「冊」。因此,有學者認為河洛方言,是「活化石」方言。

二. 客家方言源流

台灣客家,大部分來自閩西南汀州、粵東的梅州與惠州。

對早年移民台灣客家人的艱辛,大陸客家原鄉流傳下列一首詩形容: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
千百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

(按客家話,回家叫「轉」,嫁出女回娘家叫「歸」。)

客家方言很古樸,譬如吃早餐叫「食朝」,吃午餐叫「食晝」,吃晚餐叫「食夜」。此外,所有由口進入的都用「食」字,譬如吃飯叫「食飯」,喝茶叫「食茶」,喝酒叫「食酒」,抽煙叫「食煙」。文法簡單易學。

明清時代,客家人在鄉下,多為耕讀之家,有「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的傳統。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客家族的名言。因此,客家方言源遠流長。

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數約佔漢語的4%。以廣東梅州話為代表,通行於廣東,福建、江西、台灣、廣西、湖南、四川等客家人居住區。

歷史上自秦發兵五十萬屯嶺南開始,後為避西晉永嘉災亂、唐安史及黃巢之亂、北宋金兵入侵、南宋蒙古兵入侵戰亂,北方黃河東面(河東)原戰國時代趙國地區居民們,先後經過五次大規模的南遷,客居異鄉,雖然在華南其他方言區的包圍之中,仍保留原鄉河東趙地方言。此原趙語,後來演化成唐、宋官語。

為何說客家話源自河東趙國?筆者發現下列佐證:

1)在大陸的知名連續劇《喬家大院》主角喬致庸帶商隊自山西河東祁縣走西口去內蒙包頭,出發時大喊「走了」,發音與梅州客家話「走了」(音近「走壘」)一樣!

2)現在客家方言中心的廣東梅州,靠近在秦始皇發兵五十萬滅南越後位於東江上游設的南海郡龍川縣。秦亡,嶺南被原秦軍割據建南越國,首任國主、前秦將趙佗,未任南海郡尉前,原為龍川令。趙佗原為戰國趙人,他與所帶駐龍川秦軍主要以原趙語溝通。現廣東龍川縣,為純客語縣。(按秦始皇趙政生於趙國,為贏姓、趙氏,名政,其父秦公子子楚質於趙國,由趙商人呂不韋轉讓秦公子的趙姫所生。由於秦始皇母為趙人,早期為秦王政輔政的呂不韋也是趙人,秦始皇應會講趙語,也對趙將親近,曾選年輕時的趙佗任貼身侍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