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台觀點:台灣閩南語、客家語與官語的源流

2020-12-13 07:10

? 人氣

隋煬帝(取自維基百科)
隋太原太守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長相是「高顏面皺」。圖為隋煬帝。(取自維基百科)

3)隋太原太守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長相是「高顏面皺」,史載隋煬帝曾譏笑李淵是「阿婆面」。李淵後建的唐朝有兒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按客家話稱祖母為阿婆,這裏也顯示客家話與隋唐官話的關係。隋唐源自北魏,北魏鮮卑族據山西河東,以河東趙語為漢語官話,隋唐繼北魏也以河東趙語為官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台灣一學者《唐朝的官話研究》的分析結論是:「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的歲月,客家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的日、韓語漢字語音相吻合,這並不是巧合。考諸客家的由來,乃是中原漢民因戰亂而南遷,到了南方而被稱為客人。客家話則是中原雅音到了南方之後,吸收部份南方語言而形成,然而其中仍保留了大量的中原雅音。在經過和其他漢語方言的比對之後,可以證明客家話是最為接近唐朝官話的語言。」

5)宋開朝皇帝趙匡胤與趙佗類似,應為原趙國宗室後裔,家中應講趙語,因此唐朝的趙語官話,傳到宋朝,仍是官話。南宋定都杭州,寧波距杭州不遠,上海話部分源自寧波話,目前寧波話、上海話和客家話,說「人」、「粥」、「魚」、「講」等音相同。顯示這些音都出自同源原趙語。

由多方面研判,趙佗率領的趙國降秦軍,由中原經漢水、長江順流而下,經鄱陽湖,再溯贛水入嶺南平南越,後在龍川縣屯兵,應為當地帶來了中原的趙語,當時龍川縣轄粵閩贛交界一帶。漢武帝滅南越國後, 永嘉災亂、安史之亂、靖康災亂期間,北方講類似方言的難民們多循大運河南逃至浙江,大部分西溯浙江支流避往江西、再入閩西南與粵東北,於是原河東趙語在北方變成北魏、隋、唐、宋官語與在嶺南南方分頭演化,後來在粵閩贛交界一帶合流成了現代的客家方言。

三. 官語源流

台灣官語(國語)與大陸官語(普通話)相同,源自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官語,最初源自戰國時的燕國語。因屬近代,源流很明確。

四. 結語

台灣閩南語,源自閩南泉州語與漳州語。

泉州語源自西晉官語,西晉定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的洛陽,永嘉之亂,中原移民南遷閩南泉州後,為不忘本,稱其方言為「河洛話」。西晉與曹魏官語,最出源自商朝官語。

漳州語源自唐朝光州固始方言,雖最初也源自商朝官語,但南傳閩南的時間比泉州語晚約300年,雖與泉州語能通,腔調比泉州腔軟。
廣東潮汕方言,形成在晉朝之前的秦朝的嶺南揭陽縣,雖最初源自商朝官語,但南傳時間比泉州語早約500年,比泉州腔硬。潮汕話在潮汕雖不叫「河洛話」,但因與河洛話都源自商朝官語,與閩南河洛話大致可通。

台灣客家語,主要源自廣東梅州客語四縣(蕉嶺、五華、興寧、平遠)腔與廣東惠州客語海陸(海豐、陸豐)腔。

客家語最初源自戰國趙語,第一次南傳在秦朝至嶺南龍川縣。唐、宋官語均源自河東趙語,其後為避西晉永嘉災亂、唐安史及黃巢之亂、北宋金兵入侵、南宋蒙古兵入侵戰亂,北方河東趙人後裔陸續南遷至贛南贛州,閩西汀州,粵東梅州與惠州。由於南傳先後有五個時段,客家話有很多差異不小的腔調(如梅州腔、汀州腔、贛州腔、惠州腔等)。

秦朝嶺南龍川令趙佗是最早的客家人,唐玄宗相張九齡為廣東惠州客家人,南宋相文天祥為江西贛州客家人,孫中山先生祖上是粵北紫金縣客家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上是梅州大埔縣客家人。

台灣國語與大陸普通話相同,源自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官語,最初源自戰國時的燕國語。

*作者為佛羅里達大學前核工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