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難捨的眷戀─思明時代:《從漢城到燕京》選摘(2)

2017-09-17 05:10

? 人氣

「朝鮮使者喜歡探問中國儒生『明朝故事』,他們仔細端詳清國人的表情,想要知道這些中國人,是否著實忘掉『中國』了。原因格外弔詭,這些信仰明朝的朝鮮人,似乎是要驗證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確無誤,他們在清代中國尋訪明朝故事,說的是自己,最後思念明朝的外邦人。」(秀威資訊提供)

「朝鮮使者喜歡探問中國儒生『明朝故事』,他們仔細端詳清國人的表情,想要知道這些中國人,是否著實忘掉『中國』了。原因格外弔詭,這些信仰明朝的朝鮮人,似乎是要驗證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確無誤,他們在清代中國尋訪明朝故事,說的是自己,最後思念明朝的外邦人。」(秀威資訊提供)

明清鼎革,孺慕大明的朝鮮人在心態上該如何自處?他們怎麼面對大時代的崩裂?又該如何看待大清帝國的存在?朝鮮的世界觀,至此產生了劇烈的改變!他們先是熱衷於撰寫明朝歷史,甚至放棄仕途,為明朝守節;然而終究遺忘了明朝,並逐漸走向今日的韓國主體認同,這段艱難的轉折,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朝鮮使者喜歡探問中國儒生「明朝故事」,他們仔細端詳清國人的表情,想要知道這些中國人,是否著實忘掉「中國」了。原因格外弔詭,這些信仰明朝的朝鮮人,似乎是要驗證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確無誤,他們在清代中國尋訪明朝故事,說的是自己,最後思念明朝的外邦人。答案總令人感到沮喪,朝鮮使者閔鼎重(一六二八-一六九二)向一位中國秀才請教明朝歷史,對方回道「不便言前朝事,亦不敢盡述。」另一位朝鮮貢使吳道一(一六四五-一七○三)認識雲南人朱秀,請教吳三桂(一六一二-一六七八)起兵的始末,朱的回應居然是「自有萬世公論,今不必煩問,亦不敢煩說。」與明朝有關的歷史,像是公開的忌諱,無人敢申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形之下,朝鮮讀書人對明朝,伊始是悲憤至極、手足無措,後來則在時光的長河中無止盡地追憶。一六四四年,清廷入主中原後,釋放原本擔任人質的朝鮮王子鳳林大君(一六一九-一六五九),他回到朝鮮宮廷,向眾人報告明朝滅亡的消息。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當時「雖輿臺下賤,莫不驚駭隕淚。」所有人哭成一團,又驚又懼,大明居然就這麼滅亡了。不同於清國讀書人,朝鮮知識人全然沒有書寫明朝歷史的忌諱,一六四四年以降是朝鮮思念明朝的盛世,前仆後繼,一個以思念明朝為名的時代,於焉開始。

郭瀏(一五九七-一六七一)就是親身經歷明朝滅亡,在餘生銘刻皇明的朝鮮人。一六四四年明朝滅亡,他年已四十七歲,並非「不懂事」的年紀。當時他在朝鮮第一學府成均館就讀,卻因為時代巨變,斷絕出仕為官的念頭。因為他在萬曆丁巳年(一六一七)考中科舉,進入成均館,此後自號「萬進堂」。退居鄉里的生活,專注於完成兩本書,一是關於明朝歷史的《皇明記略》,一是關於夷狄大義的《春秋解義》。朝鮮讀書人崇仰他的德性,禮稱他「崇禎處士」,也就是為明朝守節,終身不當官的朝鮮人。

20170907-明清時期的「朝鮮使節團」部分成員。(秀威資訊提供)
「朝鮮讀書人對明朝,伊始是悲憤至極、手足無措,後來則在時光的長河中無止盡地追憶。。」(秀威資訊提供)

郭瀏並不孤獨,他是時代的縮影,曾經有那麼一段歲月,朝鮮人用寫作明史,寄寓對明朝的愛與懷念。年紀小郭瀏整整五十歲的李玄錫(一六四七-一七○三)是另一個例子,半世紀似乎不夠長,因為李玄錫的畢生職志,居然是撰寫一本最完善的明朝歷史。李玄錫本在朝廷任官,卻突然向國王上奏〈乞屏退卒撰明史疏〉,期盼能夠專心撰述明朝歷史。在這封奏疏中,他明白表示,退休寫書的目的是「揭其不忘皇明之至意焉」,[5]他想接棒,完成朝鮮先賢的遺志,編纂一套中外莫及的明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