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讀古文真的能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

2017-09-03 11:00

? 人氣

為何還要學古文? 

我並非真的全都喜歡古文,有些古文我也覺得很無聊,可是有些篇章,卻深探打動我的心。現在還有印象的就有《諫逐客書》、《屈原列傳》、《報任少卿書》、《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後出師表》、《陋室銘》、《阿房宮賦》、《師說》、《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前赤壁賦》、《六國論》、《讀孟嘗君傳》、《芋老人傳》等等。詩詞就更多了,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喜愛的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人的智慧,當然不一定得要用古文才能傳達,可是為何還是要讀古文才能體會呢?因為人生智慧如果是一整篇文章,而不是幾句能朗朗上口的話,那麼最有智慧的,不就是論文了嗎?所謂智慧,就是因為不神奇精妙,而是透過能朗朗上口、具文字美感、能觸動內心,同時打動感性和理性的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若不如此,那智慧不就只是指令公式而已?人腦不是電腦啊!

即使把古文全都譯成白話,我們感性的心未必能像直接讀古文那樣折服,因為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感動就少了幾分。不如我們就把《古文觀止》中的佳句如: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等等這些都翻成白話,看看讀古文還是白話,哪個比較能打動人心呢?我們該問問的不僅是理性的心,也要問問感性的心,感性和理性的心都服了,就是一輩子的智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