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讀古文真的能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

2017-09-03 11:00

? 人氣

在傳統社會,一切事物自有其嚴謹的社會規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住怎麼的房子、多大的房子、方位如何,在家中用餐順序等等,都有社會規範,而且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不分的,用餐順序錯了、特定場合穿錯衣服都是大逆不道。可是現代社會不僅打破了一些社會規範,也不再把社會規範當道德準則,不符社會規範會被當白目,而不是道德上的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因為傳統社會的規範變弱了,所以才會產生多元的價值觀,去參加婚禮這種人生大事就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做法,從最傳統嚴肅的到玩最瘋的都有,奉養父母、分配遺產等等才會產生諸多爭議。可是我們不可能回到傳統社會,傳統社會,家族的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大過國家社會的,對國家社會有害當對家族有利的事是被鼓勵的,這難道是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想看到的嗎?

現代社會中,對社會國家有害但對家族有利的事不僅不被鼓勵,還會被禁止。家族的重要性也崩解,我們化為更小的單元直接面對國家社會,所以在這個時代,倫理道德的教育,不該是靠讀死書,而是透過思辯,就像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那樣,思索各種行為和思想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意義(請參見〈一場思辨之旅的正義〉)。就算是古人,他們也有思辯,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只是後來倫理道德的價值才比較被固定下來。我們面對現代各種衝突,根源並非是因為讀太少古文,而是太少去思索辯證。

我不反對讀《論語》等古文,甚至認為只要是華人,至少都要讀上《論語》和其他經典裡頭的幾句話,因為無論喜不喜歡,孔子等人的思想還影響迄今,一個在華人社會稍有文化的文明人都不能一無所知。西方人在討論倫理、政治的價值觀時,也常常動不動搬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70-前399)、柏拉圖(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前384-前322)出來啊!他們不見得是要同意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而是要追本溯源、清楚脈絡,理解他們價值觀的起源和變化。

可是,認為讀《論語》能培養道德也太天真了吧?中國從隋唐至清末,有哪個當文官的沒讀過四書五經?可是中國歷史上有為的清官又有幾人?這種儒家的天真居然可以沿續到現代社會?

儒家另一天真之處是以為古人真的比較有智慧。哦對了,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需要讀古文,因為從史籍中才能知道古人,即使聖人如孔子,犯下了多少錯誤,瞭解古人不見得比較有智慧,也不見的比較有道德。我們尊崇一些古人當作聖賢,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有道德,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瞭解在某些特定時空背景下,究竟如何才比較有道德,而君子有所為與不為的代價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產生同理心,容忍異見避免歧視,而不是自以為是地高高在上打著道德的旗子壓迫低層弱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