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讀古文真的能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

2017-09-03 11:00

? 人氣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指出「光講道德習慣,不能解決國家治理技術落後的問題」、「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到了秦朝,就有一套很有效率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是對戶口、地方資源等等的數據進行嚴格調查,所以能有效掌握全國狀況。到了明朝,當時風氣是當官的儒生硬要講氣節,成天把仁義道德掛嘴邊。其中最誇張的是方孝孺,要被朱棣誅九族,他竟說:「滅十族又如何?」,連門生、朋友都殺光,賠上873條無辜的生命,以為他為仁義道德而死會傳揚萬世。

一堆明朝的蛋頭學者官員不肯積極更新地方戶口等資料,以為治國用仁義道德就夠了。張居正本是明朝最有能力的能臣,實行許多制度上的改革,清丈土地、改革賦稅制度,讓明朝又往上發展。可是他一死,就被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儒生官員鬥臭,放任稅賦制度擺爛,連萬曆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於是連萬曆皇帝都幹脆罷工不上朝,把整個國家放任空轉,於是萬劫不復……關於這些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得很清楚!

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就該學到教訓,增加古文份量並不見得能讓人更有道德,台灣社會裡許多大賺不義之財的財團富豪,求學時期讀過的古文肯定比現在的學生多,也都讀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啊。與其寄望古人來拯救我們,我們先搞清楚這個社會不公不義的來源到底出在哪,可能還比較能安慰人心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