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離岸風電政策建言(上)離岸風電的三大挑戰

2017-07-28 06:10

? 人氣

同時,風場開發商以及相關研究機構更對英國漁業產生深遠的影響。透過經費捐贈與技術輔導,風場開發甚至可幫助更新漁業設備與改變商業模式,使捕獲的海鮮能有更好的加工與儲存,提升品質與價值。現在,經濟部已提出箱網養殖、魚礁共生等想法,相關部會和地方政府亦應該思考如何透過這次開發的機會,透過開發商的輔導與資助,協助漁業轉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漁業補償與海洋生態的爭議,其實是反映出台灣對海洋規劃與保護的陌生,離岸風電的發展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藉此對於海洋生態、海象、地質、水下文資等建置基礎資料。

第三挑戰:穩定且明確的政策是離岸風電成功的關鍵

目前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已是亞洲領頭羊,如何保持領先的優勢,利用國外廠商技術和經驗,協助台灣的能源及產業的轉型,將是政府應該思考的課題。參考歐洲供應鏈發展情境,筆者認為,台灣政府應儘早規劃至2030年的風電政策藍圖,在2025年以後,至少提供每年1GW的開發規模,才有利風電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及在地產業鏈的養成。

同時,未來的收購電價也是影響業者開發意願及融資誘因的重要因素,如何從躉購費率過度到其他制度,也應該儘早規劃和公告,以減少廠商投資的不確定性。在開發速度、在地能量養成、電價衝擊的三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政府應至少提供4GW的規模免競標,才有利克服學習曲線最難下降的前期摩擦力。

最後,從前瞻計劃來看,台中港作為風機專用港,興達港作為水下基礎專用港,是正確且合乎廠商需求的規劃,唯要注意的是興建的時程和碼頭的執行能力是否能趕上2025的政策目標,以目前台中港和興達港的能量來看,2025年勉強只能到3GW,更何況還缺乏適合海上變電站組裝出海的碼頭,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是政府需要及早思考解決的問題。

20170721-台中港離岸風電碼頭空照圖。(台電提供)
台中港離岸風電碼頭空照圖。(資料照,台電提供)

離岸風電是未來便宜能源的選項

國際上的離岸風電價格已經比核電和燃氣發電都還便宜,荷蘭、丹麥及德國等國家這兩年簽訂之風場計畫合約(完成時間為2020-2025年),其不含併網成本的每度電成本已經落在台幣2.6元上下,而這正是2016年台灣的平均電價。

對於政府及社會來說,離岸風電的補貼並非實際上躉購費率給予的數字,必須扣除台電的迴避成本後才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成本,更何況,離岸風電對於減少空污、減碳大有幫助,即便台灣海峽的風資源在夏季較弱,但仍可在春秋冬三季替火力機組爭取更多歲修的時間,這些正面的外部效益也需一併考量。

雖然台灣目前缺乏經驗和設施,在初期仍需要以躉購費率支持離岸風電的發展,但我們可以預見,離岸風電與平均電價的差值在可見的未來已逐漸縮短,荷蘭、丹麥及德國在過去一年的幾個風場開發的成本大約接近每度電新臺幣3元,台灣若能克服上述的三項挑戰,以建立規模經濟,在2030年以後達到市電平價(Grid Parity)是絕對有機會的。 

*作者為倫敦大學能源及環境經濟政策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