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球化因新冠而告終!?

2020-08-17 06:10

? 人氣

當企業領導者竭力指導其組織度過Covid-19 大蔓延時,從銷售地點到管理供應鏈,都取決於對全球化未來的期望,這疫病似乎敲響了全球化新一波的喪鐘,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壓力,仍然是世界工商環境的持久特徵,組織領導者應為此作出規畫並塑造未來。危機和必要的公眾健康反應,正造成現代史上國際流量最快和最大的下跌,目前粗估無論是商品貿易、外國直接投資 (FDI) 或航空旅客,都有1~3字頭或以上二位數%的大幅跌落,但尚不顯示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根本崩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WTO最新的預測,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量可能降至2000 年代中後期的水平,即使最悲觀的預測,也並不意謂將退縮到與相互聯繫的國際市場脫勾的劇變。根據當前預測,隨著大流行得到控制後,國際流量將再度增長,從全球指標來看 2020可能是一個低谷,但暴跌究竟有多深?我們可以預測全球反彈速度有多快?未來的流量模式與過去的有何不同?這些問題尚無確定答案,但領導者可以通過關注全球化的五項關鍵驅動因素,尋覓其公司未來可行的提示及線索:

1.先從全球增長模式開始

因企業與人們追求的過猶不及,景氣時流動量通常快於GDP的增長,不景氣時則較GDP萎縮的更快。這次只有在明確控制了大流行之後,才能恢復強勁的增長,請記住,全球化也可以為增長和健康做出貢獻,「DHL全球聯繫指數」 ( DHL Global Connectedness Index) 得分較高的國家,往往享受到較快的經濟成長。有證據顯示,流動連接較多的國家,即使在統計上控制了經濟發展水平後,也不因傳染病爆發而變得太脆弱,這必須部分歸功於其良好的衛生保健體系。

此意謂全球企業的領導者,不僅可以觀察疾病趨勢和經濟數據,還可促進經濟成長、健康和國際合作,協助平衡循環由負面轉為正面,某些行業可改為製造急需的醫療用品如口罩、消毒酒精、防護衣或呼吸器,某些大型公司為減輕大流行的經濟影響,採取更快的向供應商付款,並對員工、承包商和客戶提供視狀況而需的輔導及支持。

2.供應鏈政策

轉變為具有潛力的方法以重塑貿易和FDI流量,已重新成為議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相關於全球化的關鍵論證是裁員或持續支撐?公司和國家會在多元化中尋求更快和更大的安全性?還是會嘗試促進國內自給自足?從經濟邏輯加上國家儲備真正的必需品來看,幾乎總是偏愛前者,然而政治考量有時會逼迫選用後者。

在政治特色上敏感的幾個行業,如生產醫療或國家安全的必需品,應銷售給政府,而不是私人買家和國內具有勞動力規模的企業。如果裁員成為常態化而持續支撐予以去除,加上各國的貿易夥伴更大程度的多元化,則對全球貿易增長的長期羈絆將不嚴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