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友中遠共」不再成為選項

2020-07-31 06:00

? 人氣

原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重要成員的范世平教授投奔到以臺灣民主及國家主體性為方向的路線。(資料照,盧逸峰攝)

原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重要成員的范世平教授投奔到以臺灣民主及國家主體性為方向的路線。(資料照,盧逸峰攝)

為了讓刊物品質更好、更集中火力,公務員機關內,最重要的政風、肅貪及保防刊物-「清流」,從105年度民進黨執政後,從原來的月刊改為雙月刊。而細看之後,這刊物這幾年最重要的機關國防教育的刊頭論壇或所謂「封面故事」中,一位以政治領域見長的專任教授文章常常「被」刊登。可能是這位教授勤於筆耕,也可能是這位教授文筆有過人之處,這不到5年內的不到50篇類似篇幅,這位教授的文章就被該刊物編輯青睞並選用了4篇文章。算了算,這「成績」是數百位同領域專家學者中(依「教育部平台」專兼任教師關鍵字推論)最最亮眼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是的,這位教授就是近年常上媒體談話節目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范世平教授。若以刊物重要性及後續公務員間傳閱、機關引述及轉載量來看,范教授這些文章;不管是起始的「當前機關保防面臨問題及策進方向」或今年年初「台美中三邊關係」,所傳達的防中防共;甚至可衍伸至「仇中仇共」論述是現今民進黨政府基層公務員保防教育新觀點應該不為過。更甚者,更可以說,以公務員廣角延伸的全民國防教育,這「兩仇」偏論就是重點中的重點。

因為本身不喜歡中國、討厭共產黨及藍營的兩岸執政,所以相當高興原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重要成員的范教授「棄邪歸正」,投奔到以臺灣民主及國家主體性為方向的正確康莊大道上。只不過,為了表達親綠忠誠,將1950年代國民黨獨裁時期;把「全部中國人」當成「共匪」、「共諜」的論述架構及假設,換湯不換藥搬到不同世紀不同時空的實質臺灣國來,實在不敢苟同。

隨著中美貿易戰、反送中、新冠病毒疫情、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南海紛爭後,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日漸呈現緊張狀況這時間點,仇視所有中國人,不與中國共產黨展開任何談判的范式論述,儼然成為執政民進黨的維繫政權萬靈丹。更可怕的是,為了搶票,新任江啟臣主席未來的在野監督主軸,想必也多多少少受其影響,若以「仇」、「遠」、「友」及「親」四個象限,江主席不僅會脫離多年以來,國民黨主流內「親中友共」主軸,甚至連「友中遠共」的非主流(臺灣國民黨)中間路線,都會被放棄。

「港版國安法」與《國歌條例》爭議最近讓香港的反中國抗爭再起。(美聯社)
「港版國安法」與《國歌條例》爭議最近讓香港的反中國抗爭再起,台灣也在這波反中情緒中受到影響。(資料照,美聯社)

對此,想就兩大面向來提醒民進黨及國民黨。首先,民進黨應該認知到現今全球全面反中情勢絕不可能持久,也不該樂觀到全球會恢復以往冷戰時期,把全部中國人視為敵讎的世代。范式仇中仇共戰術雖可作為極獨派系或其他極左派系維繫執政的策略(等同返回到以往威權體制的禁中方針),但萬不能為此壓制「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是共產黨,並非所有中國人都是共諜」的黨內反思。再來,國民黨更要不媚俗地將黨內黨性定調為「對所有中國人釋出友好善意,遠離有爭議的執政共產黨」柔性樣態,這樣才可以有別於民進黨,真正成為監督執政的最佳在野黨。

不可否認,現今臺灣「把所有中國人視為敵人」社會氛圍根源來自對岸共產黨洗腦式的「黨即是國」的和諧教育,在無力扭轉前提下,機關保防教育消極的「把被洗腦過中國人都標籤化為仇臺」,只能說是不得不為的便利做法。但把政風宣導這套放在執政上,當成恫嚇全臺灣從政人員,甚至成為恐嚇人民道具,實在有點過激。倘若進一步,利用國家名器,刻意壓制另類「友好中國人;尤其友好理智中國民眾」鴿派聲音,讓其不能成為維持現狀,甚至「和平建(臺灣)國」的戰略選項,想必就是執政民進黨或在野國民黨腐敗及沉淪的開始。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曾任機關刊物編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