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怒海戰艦與中華民國─沒有大西洋海戰就沒有駝峰航線

2020-07-26 07:20

? 人氣

我們在欣賞電影的時候,也別忘了大西洋海戰其實也事關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許劍虹提供)

我們在欣賞電影的時候,也別忘了大西洋海戰其實也事關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許劍虹提供)

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自導自演的《怒海戰艦》(Greyhound),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影響無法在電影院上映,但仍在Apple+上引起風潮。這是自20年前《U-571》上映以來,第一部將背景設在二戰大西洋海戰的好萊塢巨片,而且是從實施反潛作戰的水面護衛艦視角出發,稱得上是前所未見,自然格外受到軍事迷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拍攝海戰的電影,本來就比拍攝陸戰和空戰還要複雜,所以這次湯姆漢克斯沒有辦法如拍攝《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一樣,把劇情通通聚焦於某一艘真實存在於史實的軍艦上,而是將多個真實發生在大西洋海戰上的故事集中到一艘虛構的軍艦,即舷號DD-548的佛萊徹級(Fletcher-class)驅逐艦基林號(USS Keeling)上。

代號「灰狗」(Greyhound)的基林號,並不存在於我們所認知的歷史上。史實上採用DD-548與DD-549的軍艦,在二戰時都被美國海軍取消了訂單,讓原作小說《傑出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作者佛雷斯特(C. S. Forester)找到了更動歷史的空間。然而對於大多數看過本片的軍事迷而言,這些變動並沒有影響劇情對大西洋海戰情況的真實呈現。

筆者不在此多花時間,去一一考證《怒海戰艦》,而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向台灣還有華人世界的讀者介紹一下大西洋海戰。畢竟比起諾曼第登陸還有不列顛空戰而言,大西洋海戰在華人世界確實是比較陌生的題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國軍參加的大西洋海戰,看似與中華民國沒有關係,實際上卻是讓中華民國支撐在對日戰場上屹立不搖的真正生命線。

原本設計來當教練機的DH.6,因為反潛需求而有了第二生命。(許劍虹提供)
原本設計來當教練機的DH.6,因為反潛需求而有了第二生命。(許劍虹提供)

一戰中的反潛作戰

雖然早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德國海軍就在國王威廉二世率領下發展所謂無畏艦(Dreadnought),試圖與英國爭奪海上主地位。然而1916年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的失敗,迫使德國海軍放棄了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作戰的念頭,轉而強化了以潛水艦,即所謂U艇(U-boat)對英國運輸船團實施的無差別潛艦作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

無差別潛艦作戰確實差點讓英國窒息,可毫無節制攻擊往來不列顛群島的商船,卻也讓德國捅出了一個最大的婁子,那就是讓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參戰,確實在政治上與士氣上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不將U艇擊敗,德國海軍還是能藉由打擊航行在海面上的美英商船來切斷美國對英國的援助。

那麼最後英國到底是怎麼挫敗U艇的呢?其實直到1918年11月11日終戰以前,英國都沒有真的擊敗U艇,而只是壓制了U艇。壓制U艇的方式,依靠的是航空力量。成立才剛超過半年的英國皇家空軍,到1918年11月時投入了100艘飛艇與43個飛行中隊中的37個到反潛作戰之中。有整整600架之多的飛機,都參加了監視和壓制U艇的行動。

反潛作戰的需求,讓DH.6雙翼教練機被賦予了第二生命,用於巡視英格蘭東北部和蘇格蘭海岸線。DH.6雖然緩慢又缺乏武裝,卻每次升空都能讓被發現到的U艇採取迴避動作,從而放棄對船團的攻擊。這不只上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有信心宣告英國取得反潛作戰的勝利,也讓DH.6成為全球反潛作戰飛機的先驅。

擊敗德國海軍U艇的,其實是B-24解放者式轟炸機。(許劍虹提供)
擊敗德國海軍U艇的,其實是B-24解放者式轟炸機。(許劍虹提供)

被空權擊敗了的海權

DH.6在一戰反潛作戰中的優秀表現,證明了制空權不只是贏得陸戰的先決條件,在海戰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可惜無論是德國還是英國,到了二戰爆發後都忽視了累積自一戰的教訓,忘記了空中力量在反潛作戰中的重要性。比起威廉二世,希特勒對U艇的開發更是積極,二戰中的德國海軍還發展出了恐怖的「狼群戰術」(Wolf pack),對大西洋上航行的盟軍船團帶來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更為慘重的損失。

發展出「狼群戰術」的德國U艇司令官鄧尼茲(Karl Dönitz)少將,就在1939年誇下海口,指出他只需要300艘潛艦就能讓英國屈服。以民航機為基礎改裝的Fw 200禿鷹式長程偵察機,並不具備在海上持久飛行的能力,更別說是執行反潛任務了。假若德國能發展出類似於英國桑德蘭(Sunderland)那般的大型水上飛機,配合U艇對英國作戰的話,或許第三帝國早已稱霸不列顛。

然而德國空軍的大家長戈林元帥觀念比鄧尼茲更過時,認為只需要發展戰鬥機與敵人打空戰,再加上俯衝轟炸機壓制敵人地面部隊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甚麼水上飛機來配合U艇打擊船團。沒有來自空中的配合,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U艇將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U艇一樣以失敗告終。德國沒有進步,英國卻反而退步了。

二戰時的英國皇家空軍,下轄負責保衛英倫領空的戰鬥機司令部、負責轟炸歐洲納粹佔領區的轟炸機司令部還有保護船團的海岸司令部。伴隨著不列顛空戰以勝利告終,轟炸機司令部取代原本的戰鬥機司令部成為了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導力量。轟炸機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堅信唯有對歐洲佔領區,尤其是德國本土實施無差別轟炸才是讓戰爭盡快結束的方式。

於是皇家空軍將一切資源投入了對歐陸的空中炸射,卻讓海岸司令部的地位形同孤兒。無論是哈里斯還是邱吉爾,都忘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那就是如果他們無法確保大西洋航線的順暢,轟炸機司令部和戰鬥機司令部的飛機都將沒有足夠的燃料投入運作。對戰略轟炸思想的過度迷信,讓這兩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腦子也變得跟白癡一樣。

由於蘭卡斯特等四發動機遠程轟炸機,都被優先投入於對德國本土的空襲行動,海岸司令部只能以美製的赫德森(Hudson)轟炸機和桑德蘭水上飛機為反潛主力。然而這兩款飛機不是數量太少就是航程不足,才出現了《怒海戰艦》中盟軍無法替船團護航的區域,即所謂「黑坑」(Black Pit)的存在。儘管當時海岸司令部麾下,已經裝備了少許幾架可以突破航程限制的解放者式轟炸機。

這裡提到的解放者式轟炸機,其實就是美國專門外銷給英國皇家空軍的B-24轟炸機。然而由於美國陸軍航空軍也受到戰略轟炸思維影響,把B-24轟炸機都投入對羅馬尼亞油田的轟炸,而不是大西洋西面的空中巡邏任務,無法與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負責大西洋東面巡邏任務的解放者式相互配合,導致大西洋空域出現此一重大防衛缺口的局面。

直到1943年5月,隨著海岸司令部得到更多的解放者式轟炸機,還有美國陸軍航空軍反潛司令部的B-24,甚至於加拿大皇家空軍的解放者也投入大西洋西面的抗U艇戰爭,整個戰況才有了顯著的改變。海軍版的B-24,即PB4Y也在被投入了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巡邏業務,才徹底鞏固了盟軍在大西洋海戰中的勝利。

據統計,有93艘U艇是遭到解放者式轟炸機直接或間接擊沉的。整個二戰期間共有200艘U艇是在海岸司令部的飛機攻擊下被擊沉,另外還有24艘是在與海軍通力合作下共同取得的戰果。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皇家海軍搜索獵殺大隊(hunter-killer groups),實際上也只擊沉20餘艘U艇,還比不上單獨靠飛機取得反潛戰果的海岸司令部呢。

美國援助中國的路線,是經由南大西洋繞過非洲南部或者地中海進入印度洋。(許劍虹提供)
美國援助中國的路線,是經由南大西洋繞過非洲南部或者地中海進入印度洋。(許劍虹提供)

大西洋海戰與中華民國

整體而言,沒有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就不會有後來的諾曼第登陸,顯見這場戰爭對同盟國的重要性是多麼之高。可惜的是,海岸司令部的貢獻長久在英國為人們所遺忘,雖然他們的爭議性又沒有轟炸機司令部來得那麼高。雖然不像哈里斯那樣在戰後被邱吉爾切割,但是海岸司令部的紀念碑卻也要等到2004年5月才落成。

投入這場關鍵戰役的11,000和2,000架飛機,在超過一甲子以上的時間不為英國老百姓所知,他們的待遇比起在台灣的孫立人將軍而言其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抗戰初期海軍就被打光了的中華民國,除21名登上英國軍艦觀摩諾曼第登陸的軍官外,仿佛與一切發生在大西洋的戰事都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太平洋上的對日海戰,中華民國海軍都沒參加過一場,更何況是針對德國的大西洋海戰了。

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戰中的表現確實極為有限,可這不代表大西洋海戰對中國的抗戰毫無影響。恰恰相反,中華民國如同英國與蘇聯,同樣仰賴美國這個民主國家兵工廠的物資補給。我們都知道有橫跨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但是卻很少人知道駝峰航線其實只是美國援助中國的最後一個階段,在此之前這些物資還要通過南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漫長航線。

由於中國海岸線已經全部為日軍佔領,美國沒有辦法直接經由太平洋援助國民政府,而必須從美國東岸出發,經由南大西洋跨越非洲或者地中海將貨物運入印度洋。接著再從印度洋將物資送往位於英屬印度的孟買、加爾格達還有喀拉蚩。接著這些物資會經由鐵路運到阿薩姆邦,送上C-46或者C-47等美軍運輸機飛往中國,完成最後的駝峰航線之旅。

我們都知道,美國陸軍航空軍空運司令部與中國航空公司在駝峰航線上損失慘重,但是卻不知道其實南大西洋與印度洋海上航線也是險象環生,而且比起援助英國的北大西洋航線而言其實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南大西洋有U艇其實並不稀奇,但很少人知道其實U艇也進入了印度洋活動,並且與日本帝國海軍的水下戰力聯手攔截開往印度的盟軍船團。

德國海軍的雨季大隊(Monsun Gruppe),前前後後派遣了41艘U艇進入印度洋。佔領馬來半島的日軍,還在檳城建立了東亞的第一座U艇基地,以促成德國U艇與日本伊級潛艦的聯合獵殺行動。首艘進入遠東的U艇,為1943年3月28日啟程的U-178,該艦沿途擊沉了五艘盟軍船艦,然後於8月27日抵達檳城。

第二艘駛往遠東的U-511,則於5月10日出發,因為載運日本駐德國海軍武官野村直邦回國的關係,U-511並沒有停留在印度洋上獵捕盟軍船艦,而是直接向遠東開來。所以U-511雖然比,U-178晚出發,卻在7月17日就抵達了檳城。而且U-511在開往檳城的途中,也還是擊沉了一艘美國海軍的自由輪。不過如前所述,U艇的囂張也就到此為止了。

解放者式轟炸機的參戰,讓許多駛往印度洋的U艇在駛往遠東途中就遭殲滅。41艘開往遠東的U艇,在B-24、PB4Y以及搜索獵殺大隊佈的天羅地網之下,共有25艘被擊沉。16艘抵達遠東的U艇,又只有U168、U183和U532以檳城為基地,長期騷擾盟軍在印度洋的船團,他們所能帶來的實質破壞自然是無法與大西洋上的成績相提並論。

除B-24之外,另外一個讓U艇無法繼續囂張的理由,是《怒海戰艦》中的主角佛萊徹級驅逐艦的大規模服役,讓德國海軍無論在質還是量的方面都無法挑戰美國海軍。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華民國所要紀念的還不只是駝峰航線上的美中兩國飛行員,還有在大西洋與印度洋上反潛的盟軍健兒,沒有他們的努力也不會有抗戰的慘勝。

開往遠東的U-848,於1943年11月5日遭到三架美軍PB4Y轟炸機擊沉。(許劍虹提供)
開往遠東的U-848,於1943年11月5日遭到三架美軍PB4Y轟炸機擊沉。(許劍虹提供)

多國合作贏得勝利

從《怒海戰艦》的電影裡面,擔任護航任務的四艘驅逐艦中,僅有一艘為美國驅逐艦,其餘三艘分別為英國和加拿大驅逐艦這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多國合作取得的偉大勝利。如果閱讀原作小說的話,讀者們還會發現波蘭海軍也沒有在護航任務中缺席。再把運輸船隊涵蓋在內,參與的國家還至少包括了希臘、荷蘭與挪威。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相當一部份來自於各國海軍們在大西洋海戰中建立起來的緊密合作關係。中華民國雖沒有派遣海軍或船團投入護航或者運輸作業,但還是沒有在這一段多國合作反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歷史中缺席。雖然是單純接受補給的一方,但如果沒有中華民國政府支撐在戰場上,美英盟軍同樣無法爭取到實施先擊敗納粹德國,後擊敗日本帝國的戰略先機。

如果沒有中華民國的犧牲奉獻,盟軍想要發起諾曼第登陸反攻西歐相信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每一個中華民國的國民都該以自己國家參加過這場偉大戰爭感到驕傲。當然,如果沒有盟軍在大西洋戰役中取得勝利,也不會有中華民國在抗日戰場上苦撐待變的機會,所以羅斯福總統優先打敗希特勒的戰略佈局是絕對正確無誤的。

其實閱讀中華民國空軍的歷史,筆者從不少國軍飛行員的回憶錄中看到他們搭乘美軍船隻前往美國接受飛行訓練時,船隻必須以Z字航線前進,大幅延緩了大夥抵達目的地的速度。之所以採取此一動作的目的,就是要提防U艇可能的攻擊。光是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國軍就沒有完全在大西洋海戰中缺席,雖然參與的腳色頗為被動。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案例,是已故黑貓中隊飛行員盧錫良教官的大舅子是負責接收自由輪的海軍船員,結果他卻因為搭乘的自由輪在地中海航行時遭到U艇攻擊而命喪大海。由此可見,確實也有中國人遭到U艇傷害。不過關於這段歷史的研究,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都相對有限。在《怒海戰艦》上映的今天,筆者期待未來能有人對中國人在大西洋海戰中的表現,有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