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得失,而以「身為人」做得對不對來判斷:《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選摘(3)

2020-08-04 04:10

? 人氣

我把這些話說給部下聽的同時,也是說給自己聽。事實上,大腦冒出「就這麼辦」的機智想法,事後才發現是錯誤判斷,這種經驗我遇過很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做出正確判斷所需要的,不光只是聰明的頭腦或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心裡是不是擁有成為判斷指標的「善惡規範」。

那麼,這個「善惡規範」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心底深處的「靈魂」而來的。

前面提過,人心的正中央住著「靈魂」,而在靈魂最深處、最核心之處,住著「真我」。所謂真我,適合用「真、善、美」這幾個字來表達,就是更加純粹、愈發善良的心。像這樣,任何人的心底深處,都有充滿愛與和諧、純潔的「真我」,在經歷世上的波濤風雨、嘗遍人生的苦辣酸甜後,獲得形形色色的知識與智慧。這些都是佛教所謂的「業」。真我之外纏繞著業,整個加總來看,就是所謂的「靈魂」。

佛教主張輪迴轉世,也就是投胎重生的概念,人在無數次投胎轉世的過程中,經歷各種事情,善業與惡業也愈積愈多。

之所以說「那個人的靈魂不純潔」,是因為他在這一世種了不好的「業」─由行為、思想、智慧、知識累積而成的。

當我們獲准出生在這個世上,我們就擁有了靈魂,而靈魂外圍,則纏繞著一圈「本能」。

剛出生的嬰兒,臍帶被切斷的瞬間,沒人教他,他就會開始用嘴巴呼吸,也會吸吮母親的乳頭,藉此吸收營養。這些都是本能造成的業。

武漢肺炎疫情過後會有嬰兒潮嗎?(AP)
剛出生的嬰兒做出的行為,都是本能的「業」。(資料照,AP)

接著,圍繞在本能外側的「感性」,也發育完成。小嬰兒一天天長大,終於睜開雙眼看見外面的世界,也會聽到各種聲音,遇到討厭的事情會哭,像是在跟父母溝通一樣,這種種狀況,就是感性成形的過程。

而後,感性的外側,又寄生著一圈「知性」。小孩在兩歲前,感覺與感情發育完整後,知性便會接著萌芽。

如上所述,所謂的心,其最中心是「真我」,真我外側是靈魂,靈魂外側依序被本能、感性、知性給層層圍繞,就像層層的洋蔥一樣。

從靈魂中心的真我來判斷

那麼,判斷事物時,這個「心的構造」會如何運作呢?

基於「本能」的判斷,是以得失為基準。

例如賺不賺錢、對自己方不方便等,盡是這一類的考量,並以這些考量下判斷。

基於「感性」的判斷,則容易流於「看不慣這種做法」、「喜歡這個人」等,這樣的判斷偶爾會很順利,但不一定能導致良好的結果。

那麼,基於「知性」的判斷,又會如何呢?

是思緒清晰的、條理清楚的、理論充足的,乍看之下還不錯,但知性其實不具備決定的力量。

再怎麼有條有理的人,往往還是會在暗地裡,基於本能與感性下判斷。

換言之,基於本能、感性與知性,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愈是人生重要時刻的判斷、左右公司命運的判斷,愈該基於「真我」,從「靈魂」出發來做決定。

所謂從靈魂出發的判斷,歸根究柢,就是以前面提過的「身為人該做的正確的事」為基準。

不以「得失」為標準,透過最原始的道德教誨來檢視,把簡單的「善與惡」,當成判斷的指標。

這麼一來,就可以說這個判斷是天經地義了吧。

如果讓這些規範在心中站穩陣腳,就算是不曾經歷過的場面,或是需要迅速下判斷的事態,都能在任何時刻做出對的決斷,朝成功邁進。

《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立體書封。(天下雜誌出版)
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立體書封。(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稻盛和夫,1959年創立京都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現稱京瓷),擔任過社長、會長,1997年擔任名譽會長。1984年創立第二電電(現稱KDDI),擔任會長,2001年擔任最高顧問。2010年就任日本航空(JAL)會長,歷經董事長、名譽董事等職務後,2015年擔任名譽顧問。1984年成立稻盛財團,創辦「京都賞」,每年表彰對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有功人士。本文選自作者新書《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天下雜誌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