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傳統市場適合使用電子支付嗎?

2020-07-04 06:30

? 人氣

台北市最早推動電子支付的傳統市場是寧夏夜市。(台北觀傳局旅遊網)

台北市最早推動電子支付的傳統市場是寧夏夜市。(台北觀傳局旅遊網)

一.前言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之後,極力推動無現金支付,公有市場未來也將強制加裝電子支付系統,市府以換約方式,要求市場處轄下公有市場攤商全數加裝電子支付,未加裝者將不得換約;然而,部分攤商認為電子支付在傳統市場的使用率不高,要以強迫方式加裝電子支付並不合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台北市公有市場的攤商數總約5600攤(5579),其中,已提供電子支付的攤商計有3295個,約占總攤商數的六成(59.06%);然而,台北市公有市場攤商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前三名分別是台灣PAY(54.05%)、信用卡(13.54%),以及LINEPAY(13.35%),悠遊卡的的使用率約僅有一成(10.08%),亦即全台北市的公有市場使用電子支付當中,台北市引以為傲的悠遊卡之攤商使用率未占鰲頭,僅占第四位。

台北市最早推動電子支付的傳統市場應屬寧夏夜市,其雖未強迫使用,唯因其消費族群與傳統公有市場不同,在約700公尺的寧夏夜市場中,主要是以各種臺灣小吃為主,市場外圍種植七里香,中間種植榕樹,並設有休憩用的草坪、座椅,成為圓環公園,帶動周邊人潮,因而吸引年輕消費族群聚集,而年輕人適應新型的支付工具,因此,使用電子支付比例約達4成,而這也是政府推動電子支付會常以寧夏夜市為例的主要原因。唯寧夏夜市的消費類別及客群與公有市場不同,消費型態亦異,使用電子支付的接受度亦各有不同,在此情況下,政府雖希望全部公有市場都加裝電子支付,卻忽略了公有市場的購物族群之年齡相對較高,接受電子支付不易,店家也因電子支付無法立即獲得售物款項,又需支付部分的權利金...等問題,因而興趣相對不大。

台北市的公有市場若全面強制使用電子支付,對於消費者而言固然相對方便,但對於已申請使用電子支的攤商而而言,則普遍認為實際效用不大,如永樂市場幾已全面裝設電子支付系統,但業者普遍認為使用率不高,意願也不大,主要因進入傳統市場購物者大抵以長者為主,不習慣或不會使用電子支付,加上每筆交易要支付約2%的費用,在顧客年齡偏高,不適應電子支付,而業者又因成本因素而不願使用電子支付的情況下,市場顧客的電子支付使用率偏低。

電子支付在傳統市場的使用率不高,政府若要以強迫方式加裝電子支付並不合理,唯若為了進入無現金社會,或是為配合國際趨勢而鼓勵裝置電子支付,則宜以優惠方式鼓勵,而不是以續約條件做為攤商必須裝置的前提,導致公有市場的電子支付裝置雖高,但使用率卻是空有其名,無補於事實。

20200417-蚵仔煎、小吃店、生意、餐飲業、美食、商家、夜市、人潮。示意圖。(新新聞林瑞慶攝)
夜市對電子支付接受度不一。(新新聞林瑞慶攝)

二.電子支付的推動與政策

有關電子支付的推動與政策內容,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來說明。

(一).定義

一般而言,所謂電子支付是指電子交易的當事人,包括消費者、廠商和金融機構,使用安全電子支付手段,通過網路進行的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這也是最近幾年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支付模式。另外,電子支付業務必須有店家、金融機構、消費者三方的配合,更需有電子系統業者的介入與協助;另外,電子支付的業務類型按電子支付指令發起方式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櫃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等。

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電子支付的工具越來越多,這些支付工具可以分為三大類,即電子貨幣類(如電子現金、電子錢包等)、電子信用卡類(如智能卡、借記卡、電話卡等),以及電子支票類(如電子支票、電子匯款、電子劃款等),這些方式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運作模式,適用於不同的交易過程,而政府在公有市場所推動大抵是以電子貨幣類中的電子現金(E-Cash)或電子錢包(Electronic Wallet)為主要依據。

(二)為何要推動電子支付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世界各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情形愈來愈多,並已在金融、電信、社會保障、稅務、交通、公用事業、服務業等廣泛應用,如台灣新型身份證、健保卡,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IC卡等行業,亦即電子支付應用已經滲透到人民的各種生活,不僅提高政府及各行業的現代化管理,同時也改變人民的生活模式,對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及促進社會活動與國家經濟,具有重大的影響。

由於電子支付取代現金支付,有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節省現金支付的處理成本、刺激民間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縮小地下經濟規模,以及提高金融透明度等優點,故世界各主要國家多列為重要的財金政策。如2016年,丹麥政府宣布取消大部分商店的現金付款;瑞典中央銀行擬在八年內,將該國現金使用量降低50%(2020年);同段期間內,日本則計畫大幅推廣非現金支付。另方面,臺灣的電子支付環境與基礎建設良好,金融卡(debit card)、信用卡(credit card)、電子票證及第三方支付等,在國內經濟社會已運行多年,惟因國內銀行分行密集、自動提款機廣設,金融服務密度高,加上缺乏有效的政策誘因,因此,國人習慣使用現金交易,而這也讓使用電子支付之普及度受到影響,其與政府預定的2020年之52%的普及率仍有一段距離。

(三).電子支付的發展

2014年9月,國內經由財金資訊公司、聯合信用卡中心、臺灣票據交換所,以及全體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成立「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初期工作主要是推動金融業與電信業整合之 PSP TSM(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Trusted

Service Manager)平臺服務,惟因使用上需持有近距離無線通訊手機(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並須至電信公司更換 SIM卡方能使用,對消費者的申請方式及設備要求較高,且適用感應式刷卡的店家較少,故成效有限,普及率不高。

2016年,金管會陸續核准16家銀行透過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建置之行動支付共用平臺(Hosted-based card emulation, HCE),辦理HCE手機信用卡業務,並上線提供服務,同時開放信用卡發卡銀行申請辦理代碼化手機信用卡業務,對行動支付的方便性具有很大的助益;2017年,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 相繼來臺設點,帶動國內行動支付的熱潮,而由財政部領軍的公股銀行、財金資訊,以及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共同推動的「臺灣Pay QRCode 共通支付」亦在同年9月正式啟動,支援國內 12 家銀行的金融卡支付功能,亦即在國內使用 QRCode 行動支付已有一定的普及程度,如街口App、歐付寶、Line Pay 等,唯這些支付服務所使用的 QRCode 為業者自行推動的規格,合作的商家無法接受其他支付服務掃碼付款,因而影響國人使用電子支付的意願。

(四).電子支付政策

政府為加速提升國內電子化支付普及率,邁向無現金社會,金管會擬訂建構友善之法規環境、加速整合電子化支付端末設備、提升公部門與醫療機構提供電子化支付服務等三大政策,藉以打造友善電子化支付環境;另外,為使民眾習於使用行動載具作為支付工具,營造智慧城市的生活樣態,不僅有政府跨部門的合作,同時更需要支付業者與商家的配合,使特約商店普及於大部分的零售業者,亦即政府為配合國際趨勢,讓台灣逐漸邁向無現金社會,其推動電子支付行動包括政策面、支付業者、商家等三方面的優惠活動,唯在傳統市場中並未有效地獲得支持。

(五).電子支付政策目標

隨著電子商務和網路金融產業的發展,對全球商業型態與支付模式帶來劇烈的改變,行動網路的普及,讓全球民眾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加,影響亦日愈增大,而行動支付市場也以更加多元的生態成長。2015年,台灣繼第三方支付法規鬆綁後,行動支付市場已開始普遍發展,但消費者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仍難以撼動,因此,政府與業者必須跟隨世界潮流,建構最適合台灣環境的在地化行動生活圈,加速帶動全台灣行動生活的步調與便利性,藉以提升行動支付的普及性。

在電子支付系統中,常以「電子化支付比率」的高低來作為分析的依據,其是指電子化支付占民間消費支出之比例,其中,電子化支付是指非現金之支付工具,包含以信用卡、轉帳卡、電子票證及轉帳等支付型式。2015年,國內電子支付比率占民間消費支出比率僅26%,遠低於鄰近亞洲國家如韓國(77%)、香港(65%)、 中國(56%)、新加坡(53%);為加速提升國內電子支付普及率,2016年,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期望2020 年我國電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因此,行政院訂定「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設定目標如下:

1.2025年讓國家數位經濟規模推升達新台幣6.5兆元;

2.民眾數位生活服務普及率達80%;

3.寬頻服務達2Gbps;

4.我國資訊國力排名可以躍進全球前10名。

圖說:電子支付平台為提供安全便利的線上代收、代付服務,以解決過去買賣雙方付款不安心與收款不便的問題。(圖/彰化銀行) 圖說:電子支付平台為提供安全便利的線上代收、代付服務,以解決過去買賣雙方付款不安心與收款不便的問題。(圖/彰化銀行)
電子支付平台為提供安全便利的線上代收、代付服務,以解決過去買賣雙方付款不安心與收款不便的問題。(圖/彰化銀行)

三.行動支付的問題

一般而言,行動支付雖是一種趨勢,但由於各國支付環境的演進不同,發展過程、方式、結果亦異,而有關行動支付的相關問題,可從整體面、技術面、實際面、配合面等加以說明。

(一).整體面

台灣面積較小,金融業競爭激烈,現有金融分支機構約3,400 家,中華郵政支局約 1,300 家,ATM裝設約28,000臺,亦即台灣提供國人友善的金融環境,讓電子支付政策不易推動,簡述如下。

1.現金交易便利

國內由於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致使民眾習慣使用現金,而讓民眾在使用電子支付方面裹足不前。

2.成本考量

將本求利是商業經營法則,小型商家對電子支付手續費成本的負擔,以及電子支付可能導致賦稅資料曝光的顧忌,不願申設電子支付。

3.使用不便

在多元社會中,多元支付環境雖可讓業者有參與競爭的機會,惟各個行動支付彼此不能互通,各自開發的特約商店只接受該業者的支付工具,造成商家裝設及顧客使用上的不便。

(二).技術面

行動支付的技術發展與時具進,不僅業者難以跟進並更新技術,服務業的商家追隨困難,消費者使用不易,因而衍生出許多問題,比較常見者如:

1通路使用範圍不夠廣泛;

2折扣優惠資訊不清楚;

3付款速度不夠快;

4合作綁約信用卡;

5網路訊號不佳;

6手機沒有電或沒有網路訊號導致行動支付無法進行。

(三).實際面

電子支付系統是否具有安全、方便、省時、效率等特性,是影響人民使用意願的重要因素;2019年6月,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所作的網路問卷統計,其認為消費者採用行動支付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述。

1.使用通路不夠廣泛(54%)

2.方便省時(49.2%)

3.優惠回饋多(28.4%)

4.不清楚折扣優惠辦法(26.4%)

5.常用店開始支援(7.8%)

6.安全性高與不想拿著一堆零錢。

(四).配合面

在資訊科技產業愈來愈發達的年代,無現金交易時代逐漸來臨,行政院更宣示2025年行動支付的普及率要達到90%,唯若消費者、業者所面臨的問題無法克服,則其能否達成高達九成的普及率仍有待考驗,亦即這些問題必須有消費者、企業經營者、政府部門等的配合才能竟其功,簡述如下。

1消費者方面:金融機構及其分支單位普及,消費者偏愛以現金支付。

2企業方面:台灣140多萬家中小企業,小型商店因額外成本而配合度意願低。

3技術方面:電子票證、Apple pay、QRcode、信用卡等支付末端設備仍未統一,消費者使用不便。

4.管理方面:GDP占比約達3成的地下經濟業者不願意被納管,業者難以配合。

5.政策方面:輔導優於強制推動,唯政府仍未能有效利用租稅或其他鼓勵政策。

四.結論與建議

隨著國內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已達七成以上(73%),民眾使用型手機作為行動支付載具日益習慣,而支付業者在市場的激烈競爭後,亦會有整合及標準的設立,或要求政府協助建立跨支付系統清算平臺,使特約商店更為普及,而經由前述的分析與說明,可據以列出本文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1.台北市傳統市場的電子支付使用率不高,政府若要以強迫方式加裝電子支付設備並不合理,唯為配合國際趨勢而鼓勵裝置電子支付,則宜以優惠方式鼓勵。

2.電子支付是指電子交易的當事人,包括消費者、廠商和金融機構,使用安全電子支付手段,通過網路進行的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這也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支付模式。

3.電子支付系統常以「電子化支付比率」的高低作為分析的依據,國內電子支付比率占民間消費支出比率遠低於鄰近亞洲國家的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等;為加速提升國內電子支付普及率,金管會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設定目標包括2025年讓國家數位經濟規模推升達新台幣6.5兆元、.民眾數位生活服務普及率達80%、寬頻服務達2Gbps,以及我國資訊國力排名可以躍進全球前10名等。

4.行動支付是一種趨勢,但由於各國支付環境的演進不同,發展過程、方式、結果亦異,而國內行動支付的相關問題可從整體面、技術面、實際面、配合面等加以說明,瞭解問題之所在,才能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5.國內電子支付的基礎建設已臻完備,推動行動支付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宜透過跨部會合作,運用有效之政策工具,整合各項推動措施,若業者及消費者能全力配合,則2025年行動支付使用率達90%的目標可以預期。

*作者為淡江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