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最靠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惡仗,卻意外保全了民主台灣的火種—回顧70年前的韓戰

2020-06-26 09:00

? 人氣

韓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美國官員已經打算好要讓共軍度過台灣海峽,收拾蔣介石政權。不料1950 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不讓朝鮮半島的衝突往南擴散。第七艦隊的出現激怒了中共,他們調動原本用來入侵台灣的部隊進入朝鮮前線。

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

1950年6月24日,也就是剛好距今整整70年前。因為適逢星期六,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從白宮飛回密蘇里州老家,準備跟妻女共度一個安逸的週末。不過當天晚十點多,他在自家書房接到了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的電話。艾奇遜當然知道總統休假,要是沒有天大的急事,他也不會親自打電話到總統老家找人。根據杜魯門後來的回憶錄,他一接起電話,艾奇遜說的是:「總統先生,我有一個非常嚴肅的消息,北韓已經入侵南韓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場二戰之後的首場大型多國戰爭,各方一共投入超過兩百萬兵力,一直打到1953年7月,主要參戰國中美朝韓才終於決定停戰,使得整個東亞時至今日依舊脫離不了當時奠定的對抗格局。日本與台灣政府因為那場戰爭站穩腳步,甚至取得了日後經濟騰飛的關鍵基礎;南北韓與台海兩岸至今分裂,不過南北韓依舊在苦苦試探統一的可能性,海峽兩岸則在統獨之間繼續拉扯消磨,設法保持民主法治與意志自由的人們,仍在設法擺脫那幾乎注定零和的結局。

美國第33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第33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英國歷史學家大衛‧雷諾茲(David Reynolds)在老牌政論與文學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文,認為距離那個杜魯門本想休假的週末已經70年的現在,確實是重新審視那場戰爭的時機。雷諾茲認為,反省韓戰不僅僅是滿足歷史考古癖,當然也有其現實意義。像是政府如何對於國安問題做出決定、如何動員民眾支持這些決定?資訊情報、過度自信、甚至赤裸裸的恐懼,這些因素的作用又是什麼?韓戰牽涉的種種問題,在今天這個混亂的時代依舊沒有褪色。

朝鮮半島的分裂,其實並不是從1953年韓戰結束後才開始的。早在1945年8月,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投降之前,朝鮮半島就被美國與蘇聯匆忙地一分為二。當時這當然只是暫時性的佔領,但卻跟西半球的德國一樣,就此凝結為兩個對立的國家。二戰時曾獲中共與蘇聯扶持的朝鮮抗日游擊隊領袖金日成,成立北韓政府後打算統一整個朝鮮半島,但他背後的史達林一直沒有點頭,毛澤東則忙於跟蔣介石的內戰。

「要是你被一腳踢在臉上,我一根手指也不會動」

不過到了1949年,時局開始發生轉變。蘇聯取得了美國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原子彈的細節,透過逆向工程在當年8月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爆。1949年10月1日,他在中國的盟友與追隨著毛澤東更在天安門聲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宣告中國內戰的勝利。二戰結束不過數年,世界的局勢似乎開始往對莫斯科有利的方向演變。1950年春天,史達林終於同意金日成的戰爭計畫,但他僅承諾協助計畫與給予後勤支援,這位蘇聯的老大哥告訴金日成:「要是你被一腳踢在臉上,我一根手指頭也不會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