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國組織「追責中國」聯盟為何翻不起大波?

2020-05-27 05:30

? 人氣

國際組織和一些主要大國對於美國敢怒不敢言。美國在疫情同時對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全球治理機構的抨擊嚴重影響了全球抗疫的共同合作,加劇了疫情長期化的風險。但是,為了不與美國徹底「翻臉」,這些組織對於美國的霸淩行為也是敢怒不敢言。例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多次遭遇美國威脅,但對於美國的做法也只能說到「不團結將導致更多人死亡」,拒絕回應川普總統給其遞送的公開信,並繼續公開聲援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英國等美國盟友對於美國采取了選擇性配合的態度。這些國家主要從自身考慮來看待美國所提出的各項倡議,接納其中與本國利益相符合的部分,有意無視一些可能要額外付出成本的議題。而對於一些素來反感美國霸權行為的國家來說,美國在此次疫情中的甩鍋、冷血之舉可能進一步固化了對美國的不良觀感。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分享年度書單、片單。(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見圖)的亞太再平衡政策,是美國與其東亞盟邦更加緊密的結合。(資料照,美聯社)

相比前任政府的反恐戰爭或「重返亞太」,川普政府的「組團」能力有所不足,在疫情時顯得更加明顯。當今美國政府有能力破壞合作,但缺乏能力建立新的合作。這使得被打散的國際秩序可能自發恢覆成一個「與美國保持距離」的狀態。未來,隨著疫情進一步發展,美國的“組團”之舉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被美國拉上船的國家也會更擔心會「補上高額船票」。

第一個變數在於美國當前的疫情情況在眾多國家中屬於最為糟糕的行列。如今美國封鎖國門,事實上是保護了其他國家。但是一旦美國重新開放,各國將真實感受到美國的「輸入性風險」,對於美國在整個抗擊疫情過程中的作為也會有重新看法。另一個變數在於疫情是否可能長期化。如果事實證明疫情將延續更長時間,那麽國際社會將最終被迫走到一起,拋開政治成見。國際社會對於美國是否能夠參與未來長期抗疫的合作缺乏信心,而美國更多拒絕世界的舉動會讓更多國家回歸理性,拋棄這個「壞學生」。當前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對於這兩種變數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因此自然不會把所有籌碼都壓向美國一邊。

*作者為華夏經緯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