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國組織「追責中國」聯盟為何翻不起大波?

2020-05-27 05:30

? 人氣

筆者形容美國總統川普(見圖)執政下的美國猶如「壞孩子」,而當前世界多數國家為自身國家利益不用跟隨川普的政策。(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形容美國總統川普(見圖)執政下的美國猶如「壞孩子」,而當前世界多數國家為自身國家利益不用跟隨川普的政策。(資料照,美聯社)

川普治下的美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壞學生」,不僅自己不好好學習,遵規守紀,也帶頭要求其他學生罷課、退席。這一次,川普政府把矛頭指向了「追責中國」,號召國際社會在這一議題上「加強協調」,共同讓中國為疫情「買單」。這次呼籲與以往數次帶頭「退群」一樣,未能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呼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組建「追責中國」的國際聯盟是川普政府「甩鍋中國」策略的重要一環。只有把更多的盟友和夥伴拉上船,川普政府才能夠掩蓋這一策略的國內政治意圖,在國際輿論中產生回聲,減少美國國內對川普政府推卸責任的批評。隨著國內疫情局勢失控,美國通過多種渠道試圖影響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組建“追責中國”的聯盟。事實上,美國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已經遠遠超過了國際抗擊疫情的合作。

2020年5月,中國電信業鉅子華為遭美國擴大制裁(AP)
美國在調查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相關情報時,曾經利用五演聯盟的資訊共享機制。(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組建「追責中國」聯盟主要通過4個渠道。第一個是組建情報誣陷同盟。美國優先想到的「五眼聯盟」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在此之前,美國已經在打壓和封鎖華為上充分調動了「五眼聯盟」的情報共享力量。此次,美國再次炮制了一批關於疫情「溯源」的情報報告。第二個是組建「拒絕中國」陣線。美國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開足宣傳火力,驅動這些國家拒絕中國援助和抗疫物資,拒絕中國在國際場合上提出的抗疫合作計劃。美國甚至慫恿少數國家的反華人士採取與美國類似的策略,以訴訟方式「追責中國」。第三個是國際組織搞事集團。在威脅停止資助世界衛生組織後,美國也試圖勸說更多國家與該組織對著幹,要求調查中國與該組織的關系。第四個是產業布局圈子。疫情成為了美國推動產業鏈回流和重新布局。美國希望東南亞國家、印度和「五眼聯盟」國家能夠主動出擊,與美國一起採取刺激措施,吸引更多產業向這些國家回流。

上述行動並沒有得到美國預期的「良好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川普政府在國際合作上已經形成了牢固的「惡劣信譽」,二是美國利益與這些國家並不一致。迄今,美國在抗擊疫情上仍然采取以鄰為壑的措施,是國際合作的主要阻力。這種態度很難讓其他國家相信能夠與美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即便是在「追責中國」這樣只要表達一下立場的議題。

基於此,除了少數幾個希望借機讓美國「出頭」的國家或地區外,世界多數主要國家對於美國在此次疫情中的態度十分失望,更不願被其裹挾加入前景難料的「追責中國」聯盟之中。

國際科學界對於美國政府的批判最為猛烈。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公開反駁川普政府對世界衛生組織的無端指責,並且指出川普所推薦的所謂「預防藥」不僅無用,還可能增加致死風險。多名歐美科學家发聲,反對美國政府將病毒歸咎於中國的指責。美國政府種種否認科學、反對科學的政策做法已經讓科學界喪失了信心,這將損失美國作為全球科創中心的信譽基礎。

國際組織和一些主要大國對於美國敢怒不敢言。美國在疫情同時對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全球治理機構的抨擊嚴重影響了全球抗疫的共同合作,加劇了疫情長期化的風險。但是,為了不與美國徹底「翻臉」,這些組織對於美國的霸淩行為也是敢怒不敢言。例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多次遭遇美國威脅,但對於美國的做法也只能說到「不團結將導致更多人死亡」,拒絕回應川普總統給其遞送的公開信,並繼續公開聲援中國。

德國、英國等美國盟友對於美國采取了選擇性配合的態度。這些國家主要從自身考慮來看待美國所提出的各項倡議,接納其中與本國利益相符合的部分,有意無視一些可能要額外付出成本的議題。而對於一些素來反感美國霸權行為的國家來說,美國在此次疫情中的甩鍋、冷血之舉可能進一步固化了對美國的不良觀感。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分享年度書單、片單。(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見圖)的亞太再平衡政策,是美國與其東亞盟邦更加緊密的結合。(資料照,美聯社)

相比前任政府的反恐戰爭或「重返亞太」,川普政府的「組團」能力有所不足,在疫情時顯得更加明顯。當今美國政府有能力破壞合作,但缺乏能力建立新的合作。這使得被打散的國際秩序可能自發恢覆成一個「與美國保持距離」的狀態。未來,隨著疫情進一步發展,美國的“組團”之舉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被美國拉上船的國家也會更擔心會「補上高額船票」。

第一個變數在於美國當前的疫情情況在眾多國家中屬於最為糟糕的行列。如今美國封鎖國門,事實上是保護了其他國家。但是一旦美國重新開放,各國將真實感受到美國的「輸入性風險」,對於美國在整個抗擊疫情過程中的作為也會有重新看法。另一個變數在於疫情是否可能長期化。如果事實證明疫情將延續更長時間,那麽國際社會將最終被迫走到一起,拋開政治成見。國際社會對於美國是否能夠參與未來長期抗疫的合作缺乏信心,而美國更多拒絕世界的舉動會讓更多國家回歸理性,拋棄這個「壞學生」。當前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對於這兩種變數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因此自然不會把所有籌碼都壓向美國一邊。

*作者為華夏經緯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