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敵國沈萬三,酒罈充作聚寶盆:《商從商朝來》選摘(1)

2020-06-06 05:10

? 人氣

首先是墾殖說,這要從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史說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太湖地區的發展是在唐代中期以後開始的,在南宋達到高峰。由於水利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大批荒地(窪地)得以開墾。開墾後要進行土壤改良,當地農民的糞肥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這些在漢代被稱為「厥田惟下下」的江南地區土壤,到了南宋卻以「沃衍」著稱。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在《淮海集》中曾有這樣一段話:「培糞灌溉之功至也。」

這種以糞肥進行土壤改良的工作,延續時間很長,到了元代仍在推廣。沈萬三的父親沈祐便是在這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還幫鄰里共同改良,充分開發了當地大片拋荒的肥沃田土。由於經營得法,占田日廣,沈家轉為招納佃戶、出租田地、雇用長短工和發放高利貸的大地主。到了沈萬三和他弟弟沈萬四掌管家業時,已坐擁地跨數縣的良田。江南經濟發達,宋元之際亦未受破壞,到了元朝後期更成全國之冠。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歷來是聞名天下的「糧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自然有大量稻米可當成商品出售。當時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內所需的糧食,主要靠南方供給,沈萬三一定也是「售糧大戶」。可見沈萬三家族主要靠墾殖起家一說還是有一定的依據,輔以農產品交易,沈家逐漸成為江南第一富豪。

二是贈予說。

很多資料都說,沈萬三的財富均得自於元朝富人陸德原的贈予。傳說陸德原性格豪爽、尚義好禮,並不把產業當作一回事。元代後期,天下大亂,陸德原看破紅塵,「為黃冠」,做道士去了,並把家產贈送給了為他管理產業的沈萬三,沈萬三因此成了大地主。

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先瞭解一下陸德原這個人。明代學者朱存理的《珊瑚木難》收錄了〈元故徽州路儒學教授陸君墓誌銘〉,載有陸德原的身世。陸德原,字靜遠,是蘇州長洲縣甫里(今蘇州吳中區甪直鎮)人。「少知學,治別室,延宿儒,與居與遊。左右書數千卷,常乘間披閱之。……然能尚義好禮,館賓客無虛日。……族有田千畝當歸君……」他在家鄉興辦甫里書院,被署為山長,曾捐資重建長洲縣學。調任徽州儒學教授後,又出資修州學,總之做了不少好事,為時人所尊敬。元代至元六年(一三四○年),陸德原回蘇州買木料時病逝,去世時有子八歲,長女贅徐元震,次女剛生三個月。這篇銘文出自陸氏同僚、儒學提舉黃溍之手,有力地證明了並沒有陸氏出家當道士一事,況且還有入贅的女婿、幼女,更無送財與外人的道理。

另外也有資料說,陸德原的產業傳給了嗣子陸頤孫,陸頤孫是著名書畫家倪瓚的女婿。倪瓚曾於至正十四年(一三五四年)放棄田產而遊歷四方,陸頤孫也仿效岳父,把財產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外出遊歷。明代孔邇《雲蕉館紀談》一書中,同樣記載沈氏「有田數十頃」,說沈萬三是有很多田產的「多田翁」。事實上,沈萬三很可能幫陸德原管過帳、購運過木材,或接受過一定的贈予,但全盤接受陸家財產一說,很可能是訛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