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操觀點》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圈選!政治介入司法?

2017-05-13 06:30

? 人氣

最高法院的角色並不只是單純的個案救濟,而是有著更為宏觀的意義。(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最高法院的角色並不只是單純的個案救濟,而是有著更為宏觀的意義。(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司改國是會議在2017年4月24日做出決議,改革我國最高法院法官的選任制度,建議分為三階段制,第一階段由司法院提出缺額3倍的人選,第二階段由多元組成的遴選委員會將人數剔除到缺額2倍,最後由總統圈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制度變革,引起輿論上眾多討論。絕大多數質疑認為,這個制度變革讓總統可以堂而皇之把手伸進司法內,更被形容為「總統行政、司法一把抓」。

最高法院做為我國司法權的頂點,最高法院法官人事當然對我國司法舉足輕重,這項變革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並不驚人。要分析其中的問題點所在,我們可以從國外的經驗、以及最高法院所扮演的角色切入。

最高法院的角色

眾所周知,最高法院是我國的終審法院,也就是三級三審制的終點。但是,最高法院的角色並不只是單純的個案救濟,而是有著更為宏觀的意義。因為全國上下就只有一座最高法院,所以最高法院也肩負「統一法律見解」的重責大任,也就是透過最高法院的裁判,將全台各地法院對同樣法條的分歧解釋,合併定於一尊。如此一來,就可以增加法院適用法律的穩定度,提升人民對法院裁判的可預測性。

不同於專職解釋憲法的大法官,最高法院所涉獵的統一解釋,即於民事、刑事、甚至其他特別法的領域。兩者同樣在司法權上都是不可或缺,兩者所做出來的決定都具備全國性拘束力,並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毋寧說,大法官是自成一格的憲法體系,而最高法院則是法律審判的全國司法體系頂點,兩者各司其職,只有在議題涉及憲法爭議時才會彼此交錯。

我國現行制度和他山之石

根據法官法第4條規定,司法院應設置「人事審議委員會」,主掌一切與法官相關的人事,包括任免、考核、調遷、獎懲等等,因此最高法院法官的遴選自然也在其業務範圍內。

但現行制度最讓人詬病之處,就是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的組成,在總共27人的委員中,除了司法院院長是當然委員兼任主席外,其中11人由司法院長指定、12人是法官代表,只有3人是司法體系外部人士,可以說,整個人事委員會,都是由司法權內部人士所把持。更甚者,這3個外部委員,在某些議題中,還「沒有表決權」,更加深司法權在人事事務上的壟斷。

當然,這樣的組織方式,是用在高等法院以下的法官時,或許還無可厚非。但,若同樣用在最高法院的法官,基於最高法院的重要性,如果,最高法院法官的遴選,沒有足夠外部監督,對外將欠缺民主正當性、難以使人民信服,對內更可能導致「近親繁殖」。

根據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對於最高法院法官的選任,大抵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導入民選機關的同意權,這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必須要總統提名,並經過國會同意後,才可以上任。我國大法官也是採取這種選任模式,而這種慎重的選任方式,或許正彰顯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和我國大法官憲政高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