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導讀:論「新加坡學」——新加坡模式的五大啟示

2020-05-17 05:10

? 人氣

第三,「新加坡學」告訴我們,就算從新加坡實用主義哲學角度看,永續威權政治也不見得對新加坡國家發展有利。在全球化趨勢之下,世事愈加變幻無常,要延續新加坡榮景,國家便需更具韌性, 新加坡社會必須壯大、具自信、有朝氣、能自理、能自立。換言之,香港模式其實也有值得新加坡模式學習之處。論者經常將新加坡與香港管治模式相提並論,但兩者不無差異——在香港模式之中,社會較強、政府較弱,新加坡模式的基本特點則相反。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已開始宣揚積極公民(active citizenship)與公民社會(civic society)意識。政府期望公民能自發互助、主動解決社區問題,並認為國家若能如此便可更具韌性,更能適應愈趨多變的全球環境。但陳思賢也有指出,這種期望容易落空。按其分析,經歷長年家長式管治之後,新加坡民眾已具「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公民意識較薄弱,較難實現政府的積極公民願景。陳思賢說:「民眾即便遇到瑣事,也會感到無助,自覺有需要向政府當局尋求援助,這多少可反映新加坡公民不成熟的一面。當社會出現紛爭,新加坡民眾不會主動自行化解矛盾,他們多會訴諸於政府當局……政府也有認真處理民眾的大小投訴案件,但這不免印證政府經常強調的觀點,即新加坡並未準備迎接改變——挑戰政府權威的改變就更不用說。」陳思賢甚至在本書另一附錄文章〈「新加坡故事」與希臘神話—— 論新加坡公民社會復興之必要〉引用希臘神話裡有關自戀的故事,分析新加坡政府強勢、社會積弱的問題何在。文內一段說:「曾有幾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經濟學學者發表敏感研究結果。他們運用數據分析,指大部份新就業機會都由外國人而非新加坡人取得,官員隨即以政府機密數據反駁學者觀點。在這個案例之中,從政府角度看,真正問題並不在於公眾所得資訊不足,而在於經濟學學者『意氣用事、不負責任、不專業』。民眾透過互聯網愈加能夠接觸更多資訊、觀念、意識形態、價值觀,政府的反應卻是自我防衛心態更強,更趨堅持己見。早在198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便以『大男人式用人唯賢精神』(macho-meritocracy)形容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管治風格,這其實是中肯見解。」需要補充的是,新加坡社會其實並非全然被動,全無自理能力。於1990年代末,新加坡社會就曾主動籌組「工作委員會」(The Working Committee, TWC),進行各種自下而上的社會管理實驗,但為免受國家規訓,這個組織已自行解散。事實上,新加坡管治精英對香港流水革命的反應已說明,即使新加坡社會復興對國家發展有益,那也是知易行難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