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冷戰研究與冷戰書寫:《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選摘(2)

2017-05-03 05:40

? 人氣

冷戰共維持了40多年。從去年開始,中國、美國、台灣的現代文學學界,不約而同的籌備召開冷戰與現代文學關係的相關研討會,冷戰與現代文學再度成為文學研究者的關心課題。圖為日本東京鐵塔。(資料照,顏麟宇攝)

冷戰共維持了40多年。從去年開始,中國、美國、台灣的現代文學學界,不約而同的籌備召開冷戰與現代文學關係的相關研討會,冷戰與現代文學再度成為文學研究者的關心課題。圖為日本東京鐵塔。(資料照,顏麟宇攝)

關於冷戰的起源,一般咸認為是二次大戰期間,曾經聯手對抗德國、日本的美蘇兩國,在日、德敗戰大勢底定之後,為了二戰後國際勢力版圖的劃分,美蘇對立更加顯著時開始。而冷戰的結束,則是在波蘭等東歐各國共產體制瓦解,柏林圍牆倒塌的1989年,冷戰共維持了40多年。從去年開始,中國、美國、台灣的現代文學學界,不約而同的籌備召開冷戰與現代文學關係的相關研討會,冷戰與現代文學再度成為文學研究者的關心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學術界近幾年也相當關注冷戰課題的研究。關於冷戰時期的文化研究,2009年出版了貴志俊彥教授與土屋由香教授合編的《文化冷戰的時代—美國與亞洲》,這一本書主要探討是1940年代後半到1960年代,但是其研究視野並擴及了1970年代,在所謂的文化冷戰時代,美國的宣傳機構包括情報機構如何在亞洲展開其活動,當然其活動不僅限於亞洲,而是全球性的。這本書的內容探討美國情報文化交流廳(U.S.Information Agency)如何執行其所謂民營化的宣傳活動、美國情報文化交流局(U.S.Information Service)與1970年代台灣電影產業復興的關係、美國軍事統治下的朝鮮電影,如何從所謂的「光復電影」轉變為「反共電影」,以及C I A如何介入菲律賓的農村開發等等。

關於冷戰時期日本冷戰史研究,則有2011年出版,下斗米伸夫教授的專著《日本冷戰史》,下斗米教授認為冷戰的起源是圍繞著戰前統治東亞的「大日本帝國」瓦解後的空間,美國、蘇聯、英國、中國開啟了其地政學上的對立與競爭,下斗米教授利用舊蘇聯龐大的解密史料,描繪了始於二戰後東亞的冷戰之全球化過程,以及日本政治被內化於冷戰結構的過程與最終如何形成五五年體制的過程(1955年,分裂的社會黨之左右兩派統一,保守勢力的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合併,成立自民黨。直到1993年,自民黨第一次下野為止,日本政治一直是代表革新的社會黨與代表保守的自民黨之對決。),內容非常紮實精彩。

此外,日本文化界也相當關切冷戰的課題,日本著名大出版社集英社從去年2012年便開始陸續出版20大冊的「戰爭與文學」系列,第3冊《冷戰的時代》即收錄了書寫冷戰的現代文學作品,主要文類為小說11篇,以及兩首現代詩、一首短歌,並附有著名文藝評論家奧泉光的解說〈奇妙的『戰爭』時代〉,當然日本作家的冷戰書寫作品不只是《冷戰的時代》中所收的作品而已。

戰後日本現代文學作品書寫的冷戰面向,按照奧泉光的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面向。

(一)描寫意識形態的對抗

眾所皆知,冷戰並不僅僅是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對立,以意識形態之爭為主軸,也是其特徵之一。日本從冷戰一開始,就一直是西方陣營的主要穩定成員,但直到1968年發生蘇聯軍事介入捷克事件為止,認為蘇聯才是理想國家的日本國民不在少數,因此意識形態之戰,除了國家內部政治勢力的對立以外,也包括國與國之間的謀略對抗。以書寫成長小說《青春之門》著名的小說家五木寬之,1966年的直木獎作品《看,那灰色的馬》即是描寫一個記者記錄一位蘇聯老作家與其作品被西方陣營的謀略所影響的故事。

(二)描寫核武的對峙

冷戰超越一般國與國之間對立的特徵,就是在意識形態對抗之外,還包括美蘇兩國在「核武」上的對峙,美國在1950至53年的韓戰,54年的中南半島危機,以及54至55年,和58年的臺灣海峽危機,都曾經考慮動用核武,但冷戰期間並未在實戰中動用過核武。以深入越戰最前線的報導文學而著名的小說家開高健,在其196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愛斯基摩〉,以科幻小說的形式,描述了核武戰爭後的殘破世界,小說中充滿批判精神。

巴基斯坦為防禦印度攻擊,宣稱不排除使用小規模核武。(取自推特)
冷戰超越一般國與國之間對立的特徵,就是在意識形態對抗之外,還包括美蘇兩國在「核武」上的對峙。(取自推特)

(三)紀錄日本國內內部狀況

1.在日朝鮮人問題

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本身就是冷戰的產物,在日朝鮮人的遣送作業,從59年第一批975名在日朝鮮人開始回歸北朝鮮,到84年間,斷斷續續的進行遣送,累計將近有9萬名以上的在日朝鮮人從新潟港送回北韓。朝鮮半島一直處在東亞冷戰的最前線,雖說遣返作業是以人道觀點進行,但在冷戰的強烈磁場下,芥川獎小說家宮本輝87年發表的小說《紫頭巾》是一部以在日朝鮮人遣送作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藉著描寫一件殺人事件與犯人所留下的謎底「紫頭巾」,詳實地描寫冷戰結構的扭曲。

2.自衛隊問題

戰後美國的日本佔領政策之課題是如何達成日本的民主化與非武裝化。但由於冷戰結構的增強而使政策產生大轉變,除了促進日本的經濟復興之外,更抑制日本國內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發展,將日本建設成東亞區域反共的灘頭堡。在此潮流下,韓戰爆發的1950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通稱GHQ)麥克阿瑟的指令下成立了自衛隊的前身—警察預備隊,52年則將原海軍改組為海上警備隊,此後經過兩三度改組,於1954年實施自衛隊法,成立陸上、海上與航空自衛隊,並設置防衛廳(2007年改組為防衛省)。自衛隊產生於冷戰結構之下,日本進行了再度軍備,在成立自衛隊後,GHQ的政策轉換被批評是「反向路線」。三島由紀夫在其作品《F104》,即以極為華麗的文體,書寫了其在67年進入自衛隊體驗,搭乘了噴射戰鬥機F104的經驗。

日本「水陸機動團」的骨幹,陸上自衛隊「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西普連)(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通稱GHQ)麥克阿瑟的指令下成立了自衛隊的前身—警察預備隊,52年則將原海軍改組為海上警備隊,此後經過兩三度改組,於1954年實施自衛隊法,成立陸上、海上與航空自衛隊,並設置防衛廳(2007年改組為防衛省)。(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3.「五五體制」形成後,日本知識分子的無力感

美國的日本佔領政策主軸轉向民主化與非武裝化,是受冷戰的深化所影響,美國希望將日本和西德培養成西方陣營的優秀成員。1951年,在舊金山簽訂了對日和約,使日本脫離佔領統治重新出發。但簽訂和約的49國則不包含蘇聯和中國,同時由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使得名義上是「獨立國」的日本更明確地屬於西方陣營,在冷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冷戰期間日本一直是西方陣營的主要成員,但在日本國內則未必盡然。GHQ佔領時代到50年代,日本的共產主義的擴張甚至已讓美國擔心日本會遭到赤化的程度,此外,日本國內對於美國主導「反向路線」的反對運動日趨熾烈,加上1952年的「血腥勞動節」等衝突事件,所謂「血腥勞動節」事件是1952年5月1日勞動節示威遊行,日本大學生佔領了皇居廣場,和警察發生流血衝突事件,多數學生被捕,我的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丸山昇教授也被捕,當時他還是東京大學的研究生,被警方認定為東大文學部示威隊的帶頭者。1955年,所謂的五五年體制形成之後,日本國內的冷戰在政黨政治的結構中消失了,因為革新與保守勢力都被納入了政治體制之內。60年雖發生大規模群眾運動與安保鬥爭,但都無法動搖整個政治體制。此後日本的左翼運動,朝向包括批判蘇聯體制在內,跳脫了冷戰結構的思想性發展。在冷戰構造之下,要改變50到60年代日本的體制幾無可能。芥川獎作家堀田善衛於1951年所發表的小說《廣場的孤獨》,掌握了當時日本的政治與思想狀況,以一個在韓戰中進入日本報社任職的男子為主角,描寫其面對無法預測的世界而裹足不前的誠實性格,在歷史洪流之中,眼前展開的只是一片看不見前方的黑暗。

然而,我發現戰後的日本(包括政府與國民)特別健忘,即使到現在還是不太願意誠實地去面對舊殖民地問題與沖繩問題這兩個重大課題,在討論文學作品的冷戰書寫時,往往會有意無意間的規避這兩個課題。隨著日本的戰敗,「大日本帝國」瓦解,隨著冷戰,日本又從被佔領國成為獨立國家。戰後日本有一段時間幾乎完全遺忘舊殖民地的問題。但是在1950年代初期,台灣出身的日語作家邱永漢在他於1955年得到直木獎的小說《香港》,描述了為爭取自由而從日本舊殖民地台灣逃亡香港的5位青年的遭遇。5位青年雖各有不同命運,然而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有家歸不得,儘管每個人的理由不同,但同樣都是為了爭自由避牢獄之災而逃亡,小說中書寫了殘存的舊殖民地記憶,日本人被此作品提醒著,在他們開始遺忘之前。同一年,描寫出身富裕家庭、重視享樂,將感情物質化的日本新世代年輕人的生活,得到了芥川獎的是當時還是大學生石原慎太郎的《太陽的季節》。這兩部作品剛好代表了戰後日本的明暗兩面,被遺忘的殖民地問題與日本新生一代的沒有歷史感的太陽族,而這太陽族等同於戰後日本。

日本沖繩普天間美軍陸戰隊基地(美聯社)
圖為日本沖繩普天間美軍陸戰隊基地(美聯社)

此外,沖繩問題其實與冷戰結構關係密切。著名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1961年出版了《海上之路》,重新整理日本人的起源論,在美軍佔領時代,將沖繩在文化論的維度加以整理。當然這也是另一波遮蔽了沖繩認同與意願的沖繩日本歸還論的起點。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70年出版的《沖繩筆記》,於沖繩歸還日本之際,重新議論戰爭的問題,將冷戰與二戰,重新結合於沖繩,呈顯了日本的內國殖民地=沖繩,在日本討論冷戰、或者戰爭、或者明治以來的近現代史書寫的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必要的他者的位置。隨著冷戰架構與五五年體制,被遺忘的「殖民地」問題以及「沖繩」問題這兩個「邊緣」問題,最近又隨著釣魚島的爭端,重新浮上台面。換句話說,冷戰在東亞似乎從未在1989年結束,而只是被不斷地壓抑卻隨時會浮現的狀況。

《文訊》333期,2013年7月

《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作者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本文選自新作《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允晨文化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