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觀點:從排隊買口罩反思數位平權政策的落實

2020-04-22 07:1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衛福部長陳時中出席「實名制口罩自動販賣系統」試辦上線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衛福部長陳時中出席「實名制口罩自動販賣系統」試辦上線記者會。(顏麟宇攝)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排隊購買口罩成為臺灣特殊的街景,藥房前經常可見民眾不畏寒風、驕陽甚至細雨,在開始販售前的一、兩個小時,列隊在藥房門口。這樣的景象並沒有隨著2月6日採網路實名制口罩販售,有所趨緩,二個半月過後,人龍依舊,這不得不讓人擔憂,是否臺灣在數位平權的政策推動上,有了盲點?何以民眾資訊素養不足,無法順利使用網路購得救急的口罩?又是那些族群遭遇類似的困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推動縮減數位落差政策時,長期將焦點放在偏鄉基礎建設、偏鄉民眾資訊設備近用以及資訊素養與資訊素養改善上,在面對城鄉巨大的社會經濟條件差異下,確實保障了偏鄉大眾的數位基本權益。然而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的變遷,歐盟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的概念,提醒資訊社會要能推動平權的政策,就必須充分保障個人不會因為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種族以及居住地區之不同,而有不同接觸與使用資訊的機會。換言之,在都會區的銀髮族、勞工、原住民族或新住民,也應當與時俱進,有機會提升自身的資訊素養,能利用E政府、電子商務與各式的教育文化資訊。

可是近十年來,臺灣對於縮減數位落差的成效,一直停留在關注:民眾體驗無線網路或設備的使用率是否提升?並未著重於民眾的資訊教育與技能的程度,是否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金融、線上支付以及E政府的服務次第推出,能夠同步提高?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9年發表的「國民數位福祉指標體系」中,就特別提及了幾個新的面向與挑戰,諸如:教育與技能中的數位技能、數位技能差距與線上教育;所得與財富中的線上消費;健康狀況中的線上醫療預約與線上健康資訊;政府治理與公民參與中的民眾線上意見表達、民眾與政府機關線上互動、政府開放資料的可取得性以及電子政府服務排除缺乏數位技能的民眾等。均成為評估數位平權與數位福祉的新指標。如具體對照網路實名制口罩販售事件中,資訊大國臺灣的國民卻無法以網路取代馬路,顯然在本文篩選出的指標中,臺灣都還有待加強。

偏鄉普設有「數位機會中心」,在此次疫情中,及時開設了許多輔導民眾學習手機APP的課程與指導活動,在許多偏鄉社區與學校中,協助民眾能夠先完成健保署「健保快易通」手機APP的註冊,並完成「eMask 口罩預購系統」的訂購程序,其中還包含使用網路匯款的手續。相較之下,在傳統都會區的資訊弱勢民眾,反倒是求助無門,結果因為缺乏數位技能,反倒成為電子政府服務排除在外的族群。在各地方政府中,一直到四月中旬之後,才見到桃園市公所在各區公所開設專責窗口,派員幫民眾設定手機綁定健保卡,並完成網購的手續。桃園市衛生局也推估,網購制度推動兩個月後,全市僅18萬餘人上網購買,在全市186萬人依舊透過實體通路購買,比例顯然失衡。顯然資訊素養教育與協助民眾接受政府資訊服務的社區機制闕如,成為臺灣目前以數位科技促進民眾健康照顧、經濟生活與就業收入等環節發展上,最脆弱的一環。

長期以來,各部會推動各項APP時,總面對下載、安裝與使用者人數不多的窘境。疫情衝擊下,如能吸引更多民眾在手機上登錄「健保快易通」手機APP,無疑對未來健保資訊的普及,健康保健觀念的推廣,都會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各地方政府,能動員更多基層人力與志工,指導民眾網購口罩,一舉讓民眾體驗數位金融、網路購物與線上健康資訊近用,絕對是一大功德。

從數位平權政策的推動言,臺灣也應當積極思索,如何透過建構更多的數位機會中心,增加都會區域弱勢民眾資訊素養提升的機會,讓不同族群、性別與年齡都能在數位基礎建設完備的環境中,真正在網路上飛馳,才是正途。

*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