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請以公投決定是否持續運轉現有核電廠

2020-04-20 06:50

? 人氣

復建後積極趕工的龍門電廠。(王伯輝提供)

復建後積極趕工的龍門電廠。(王伯輝提供)

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是於民國114年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年發電量的配比為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經濟部能源局的電力規劃,先不論實質內容,從數字來看已經荒腔走板到胡說八道的境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業法》第 91 條:「中央主管機關應就國家整體電力資源供需狀況、電力建設進度及節能減碳期程,提出年報告並公開。」這也是能源局年度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的法律依據。依過去的版本,108年公布的是「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107年公布的是106年的。目前還找不到今年該公布的108年報告,只能從去年與前年公布的報告看看能源局是如何不負責任的蒙騙長官與誤導民眾。

貿然非核,電力供需失衡。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大戰,部分大陸臺商選擇返鄉發展,對於電力與能源勢必有更大的需求,我們來比較一下經濟部能源局108年公佈與107年公佈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從發電量的角度來看看政府是如何因應臺商回流的。

首先政府修正了用電年均成長率,由原先不切實際的0.49%,修正為1.98%。114年的發電量由2774億度增加了13%,成為3132億度,增加了358億度。我們再看看這些電力是從哪兒來的。再生能源供電增加 71億度、燃氣增加226億度、燃煤增加53億度、其他增加8億度!看來功德圓滿。

可是再詳細比較一下兩個規劃案的數字;114年的前一年,113年,兩個規劃案的燃煤發電量即增加了358億度電。神奇的是,108年公佈的規劃案,114年的燃煤發電量較113年驟減315億度,燃氣發電量驟增328億度,很明顯的這項改變完全是先射箭,再畫靶。再來看看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即使一切如民進黨的規畫完成再生能源發電設施,所有的風機與太陽能板發電都達到極限,114年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為498億度,距20%再生能源的夢幻值還差129億度,這些發電量勢必將由水力發電提供,107年的水力發電量為44.4億度,在無法增加水利機組的情況下,水力發電量要增加近3倍!有可能嗎?從108年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看來,政府是以不切實際的數字欺騙民眾,讓民眾相信民進黨可以達成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的承諾。比較一下兩個規劃案,為了提供臺商回流所需的電力,109年~113年五年燃煤發電共增加1,205億度,估計增加燃煤用量約4,700萬公噸!弄了半天,原來政府是打算用臺灣人民的肺來營造歡迎臺商歸國的環境。

20200120-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台電環評承諾的燃煤機組備用條件AQI100以上,空品亮橘燈時不運轉仍恐將殺人?!」記者會,理事長葉光芃發言。(盧逸峰攝)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台電環評承諾的燃煤機組備用條件AQI100以上,空品亮橘燈時不運轉仍恐將殺人?!」記者會。(盧逸峰攝)

電力系統過度依賴天然氣。能源局估算114年需要進口天然氣2354萬公噸。臺灣目前只有2個天然氣接收站,每年營運總量為1600萬公噸。108年~111年設施使用率由96%升高到103%,沒有任何的餘裕,設施故障或氣候異常,就會斷氣,等同於限電。112年後要靠臺中第二接收站擴建與觀塘第三接收站完工,才能供應所需的天然氣;112~114年要完成的設施容量為1,300萬公噸,若工期延誤,蓋好的天然氣電廠只能當擺飾品。天然氣運輸船的容量在14萬立方米與26萬立方米間。114年起,每年要201~374船次的天然氣運輸船靠港,才能夠提供臺灣所需的電力。請問這樣的電力系統可靠嗎?

規劃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超過系統的負荷。依據經濟部能源局108年公布的「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25年,陸域與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容量 693萬瓩,太陽光電裝置容量 2,003萬瓩,不穩定無法調度電力的總裝置容量達 2,696萬瓩。今年1月份的每日尖峰用電最高為2,914萬瓩,最低為 2,102萬瓩,平均為2,613萬瓩。從電網運作的技術層面與實務經驗來看,電網能夠承受不穩定電力的比例介於 40%~50%間,電網必須搭配穩定可調度的電力,才能穩定供電。看看臺電公司網站上的資訊,今年1月份的每日尖峰用電最高為2,914萬瓩,最低為 2,102萬瓩,平均為2,613萬瓩。臺灣電網在今年一月份能夠承受的再生能源最高裝置容量為1,306 萬瓩間,加上2020年至2025年的用電成長,如果以年成長率1.98% 估算 (能源局的數字),2025年的數字為1,441萬瓩,即使考慮現有之明潭與大觀兩個抽蓄水力電廠270萬瓩的儲電能力,2025年臺灣電力系統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為2,696萬瓩,已遠遠超過系統可以承受的量,數量至少達1,000 萬瓩。少掉的裝置容量恐怕還是要靠火力電廠填補。政府不計環境代價而發展再生能源,要利用臺糖在屏東萬巒200公頃的林地裝置太陽能光電板,至少要砍掉40萬棵樹,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在質詢中質疑「砍百萬棵樹種電,這算綠電嗎?」。200公頃的土地至多能裝置20萬瓩的太陽能光電板,年發電量至多為2.92億度,僅是核三廠年發電量的2%!

區域電力配置失調。數據顯示,前年夏天北部短少187萬瓩的裝置容量。新建電力機組,有699萬瓩蓋在中南部,450萬瓩蓋在北部;而550萬瓩離岸風力上岸的地點也在中部,北部缺乏發電設施的狀況不會改善,臺灣電力中電北送與南電北送的電量會持續存在且有可能擴大,增加輸電損耗,也會造成地方間的對立,徒增困擾。

解決困境最有效也最節省資源的方式,就是持續運轉現有核電廠。臺灣三座核能電廠六部機組,於民國67年12月至74年5月間陸續商轉,裝置容量514.4萬瓩,年發電量超過400億度;107年核電平均成本每度1.14元 (含拆廠與核廢料處理),是所有發電方法成本最低的。機組的累計發電量達12,525億度,平均可用率為84.4%,在世界同期核電機組中名列前茅。

核電機組運轉執照年限為40年是美國為防止電力市場被折舊完畢之低成本核電壟斷所訂的法條,並非安全考量。美國30年前即已修改法規,核電機組經評估並申請核可後,可將使用年限延長為60年。美國98座核能機組,84座獲准延長使用年限到60年,39座運轉超過40年,運轉最久的機組已使用近50年,更有兩座核電廠共4部機組已獲得延長使用年限到80年的許可! 目前還有1座電廠2部機組的申請案在審查中,兩座電廠5部機組已準備提出申請。 全世界454座核電機組,96座運轉超過40 年。瑞士有5座核能機組,3座已運轉48~50年;比利時有7座核能機組,3座已運轉44~45年,顯見在歐美國家,核電廠運轉超過40年並非特例。

台灣太陽能產業最上游的原料,9成以上都依賴進口。(柯承惠攝)
台灣太陽能產業最上游的原料,9成以上都依賴進口。(柯承惠攝)

臺灣核電廠可延長運轉年限的法源為「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第三項,及依該條款發佈的「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該行政命令第 16 條規定核子反應器設施經營者,應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五至十五年提出換照申請。核一廠的換照申請已在行政命令規定期限內提出,原子能委員會也審查完畢,只差核定申請;核二廠的換照申請報告已完成,但尚未提出;核三廠的報告還在準備中。

核電廠延長運轉執照絕非一朝一夕或一念之間的事,打算延役的電廠運轉時需執行組件設備的老化管理,留下完整紀錄,於申請換照時提出整體性老化評估與時限老化分析報告。臺電公司一直與國外核能電力公司同步,採取適當的措施,為延長機組使用年限做準備。現有核電廠是否有機會延長使用年限,在於法規主管單位是否願意修正行政命令!

「現有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公投。推動「以核養綠」公投的團隊於去年提出政策創制公投案,「您是否同意,在核能安全管制機關審查通過後,政府應將現有核能電廠使用執照延長20年?」 該公投於4月29日送件中選會, 5月21日中選會委員會決議須開聽證會,公投聽證會於6月11日下午舉辦。不意外的,聽證會結論是要求補正,團隊顯已完全釋明中選會所稱聽證結果之疑義,並補正中選會所命補正事項,惟中選會無視團隊業已依聽證結果及中選會命補正意旨予以補正之事實,仍駁回系爭公投提案,顯視聽證結果於無物。團隊已委任對中選會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原定4月16日開庭,但目前已延期至6月4日。

中選會委員們對於擁核的公投似乎都特別關照,107年即對以核養綠公投極盡刁難,直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示接受連署書補件,公投才順利成案。去年更悍然駁回「核能減煤」案與「核電廠延役」兩項公投案,中選會在審查反核團體提出的「廢除核四廠」公投案採用不同的標準,該公投案應收集不到足夠的聯署書已無法立案。這裡想問中選會委員們的學術倫理與專業良知何在?

《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非核家園法,來自蔡英文總統的非核政見,上任後以立法院多數強行通過修法。107年,當全國人民投票通過「以核養綠」,廢除非核家園法律,達成「反空污,減火力」和「以核養綠,續用核電」的真正全民共識,蔡英文總統卻以「法律給你們廢了,政策我們繼續搞」的鴨霸態度,踐踏臺灣人的民主。「以核養綠」公投的成功粉碎了反核團體宣稱「非核家園」是全民共識的謊言,直接打臉民進黨的非核神主牌。「以核養綠」公投是一面照妖鏡,讓民眾徹底看清民進黨的嘴臉,一路走來,以追求人民公投權利為主要訴求的政黨,在取得政權後,居然是如此的鄙視與輕忽公投結果,講好的民主到哪裡去了;公投、民主全是狗屁,是奪權工具。

能源政策與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以核養綠公投團隊會持續努力,推動已經立案將於110年8月投票的「核四商轉」公投案,與爭取「核能減煤」及「核電廠延役」的成案,展開連署。臺灣四座核電廠是全民的資產,廢棄會對社會帶來數兆元的損失,不能因為一黨的意識形態或少數人錯誤的認知,輕易為之。

*作者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